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所做的报告
杨振宁
[编者按]这是杨振宁先生2004年9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所做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报告。杨振宁先生是华人科学家的骄傲,是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在这次报告中对《易经》的批评非常尖锐,报告在海内外的华人圈中引起巨大反响,尽管杨振宁声明自己并无攻击中国传统文化之心,但还是引起了来自广泛途径的持久的激烈批评,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很大的争论。今日将报告全文转摘在此,供各位网友欣赏。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方才对我的介绍有一点点需要更正的地方: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经退休了,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 (附图一)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了兴趣。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的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都失传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是大家可以同意的。
《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
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我认为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道理: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第四跟第五两点跟《易经》我认为都有密切的关系。
先讲第四点,关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见下图:(附图二)
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为说明此点让我们看一下Maxwell(1831-1879)创建Maxwell方程的历史。
Maxwell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十九世纪中叶写了三篇论文,奠定了电磁波的准确结构,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二十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无线电,电视,网络通讯等等,统统都基于Maxwell方程式。他是怎样得到此划时代的结果呢?
他的第一篇文章里面用的是归纳法,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必须认识到互相类似的物理学分支。就是说物理学中有不同的分支,可是他们的结构可以相互映证。”
他用这个观念来研究怎样写出电磁学方程式,以流体力学的一些方程式为蓝本。这种研究方法遵循了归纳法的精神。
几年以后,在第三篇文章中他把用归纳法猜出的电磁方程式,运用推演法而得出新结论:这些方程式显示电磁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其波速与当时已知的光速相符,所以“光即是电磁波”,这是划时代的推测,催生了二十世纪的科技发展与人类今天的生活方式。
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
“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
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
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我们怎么可以证明此欠缺呢?请看徐光启的一些话:徐光启(1562-1633)是明朝末年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大家知道他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人,翻译了前六章。他们翻译的原版,现在在国内还有几本,我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去请他们给我看过一本。
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不可以道里计。后来牛顿写了Principia Mathematica。如果你翻一下此书你就会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定理,然后到证明等等。它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不幸的是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那时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这翻译有将近三百多年在中国没有发生应该有的影响。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
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
似至晦,实至明,
似至繁,实至简,
似至难,实至易。
这也是推演法的特点。懂了推演法的精神以后就知道推演其实比归纳容易。请参阅图二。
下面要讲上述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一物”,“理一分殊”,“内外一理”,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
我们知道王阳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我们可以问,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不过不在我今天所能够讨论的范围之内。
二、汉语汉字的成因
世界上原始语言与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的,单音的语言是仅有的。我不晓得任何一个别的成熟的语言是像汉语这样单音的。近年考古学家发现一万六千年以前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所以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我们也有理由可以假设,这些我们的祖先所用的语言是复音的。那么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呢?
从复音的汉语变成单音的汉语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为这是十分独特的事情。
我的一个大胆的假设是:这变化是受了易经的影响。卦名是单音的。乾、坤,……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是神秘的,有重大影响的,念起来有份量的。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重视单音符号的价值观,而影响后来整个汉语的发展。在座有语言学的专家,我这个讲法是很大胆的,希望不被语言学家批评得体无完肤。我们看元、亨、利、贞、吉、凶、阴、阳、日、月、天、地,这些有声有色,有份量的,讲出来有影响的单音字对于整个语言文字的发展当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刚才说我猜想汉语、汉字所以变成单音的语言文字与《易经》有密切关系。
三、中华文化的审美观
《易经》的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的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深又极广。下面我简单讨论它对汉语、汉文法、文学、艺术、书法等的影响。
英文“Word”,通常翻译为字。这不恰当。应翻译为词,是一个或好几个字构成的。比如“现代”,比如“所以”,都是两个字的词。词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更多字所组成的,可是绝大多数是一个或者两个字的,不太有三个字以上的词。多半的三个字或以上的词都是复词,或是音译的词。前者例如“外祖父”,“洞庭湖”,后者例如“成吉思汗”。
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变成一个单音的词。为什么这样吝啬呢?我认为在中华文化形成时代,在汉语形成时代,受了易经的卦名的影响,发展出来了精简为美,浓缩为美的深层观念。此审美观影响了词的形成。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有共同的深层文法,然后在此深层文法之上,不同的语系各自发展,这是Chomsky的一个大发现。比较不同的语言就会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汉语亦然。可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少用介词。例如不说“我的父亲”而说“我父亲”;不说“慢慢地跑”而说“慢慢跑”,把介词省略掉了。所以西方人说中文是电报式的文字,尤其是古文。好的古文确实是极美的文学。美的原因之一就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思。这种审美观念应是易经的浓缩化精简化的申延。
联想在世界任何文学之中都占重要的位置,而在汉文文学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汉文中的词既常常建构于数个单音的字,就往往是根据联想而形成的。譬如风气,风云,风流,风景,风光,风雨,风俗都是联想形成的词。风云一词的形成可用下图表示:(附图三)
这种词的结构更进一步促使汉文学演化成联想的文学,“云想衣裳花想容”,“秦时明月汉时关”就都是升华了的联想。
中华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与西方传统绘画完全不同,是“观物取象”的象,不是照像的像;是精神的象,不是形似的像;是天人合一的象,不是歌颂自然的像。我认为这种思维精神是从易经来的。
至于说易经对书法的影响,更是非常清楚了。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是其它文化所没有的。
而书法显然跟《易经》的浓缩化、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我一个好朋友书法家、雕塑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面曾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我所以完全同意他这句话,就是因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现实化了。
2004年9月23日 定稿
闲谈“杨振宁与《周易》”(2009-08-13 10:26:15)
一、背景介绍:
2004年9月3日,杨振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作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演讲,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时舆论大哗,国学家、易学家们纷纷出来批评杨振宁不懂装懂、说外行话,甚至对杨振宁破口大骂。10月23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杨振宁再次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和与会者进行了激烈争论。
杨振宁的遭遇是意料之中的。类似于《易经》的传统典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起到的作用,与其说是教材,不如说是一种符号。实际上,《易经》本身到底成书于何时,作者是谁,都有很多争论。更重要的是,《易经》是古文字写成,言辞简洁到了极点,想弄明白每句话真实的含义非常困难。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家都在自说自话。
《易经》含义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它与近现代科学极可能是两条道路,而且决定了其容易被人利用的一面。没有严谨的逻辑推理,纯靠感受和顿悟,就无法“约束”那些出于种种目的想利用《易经》的人。这样说,并非危言耸听。当会议上有人提出中医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时,“一向温文尔雅的杨振宁激烈地”表示了他的反对,甚至认为:“如果中医药以后还按照它自己的‘理论体系’走下去,那么它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前途!”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这个问题在科技史研究中被称为“李约瑟难题”。而此次杨振宁的演讲,似乎成为“李约瑟难题”的一个新的解答。
二、关于“李约瑟问题”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1953年爱因斯坦在致斯威泽(J.E.Switzer)的信中,曾经给出过一个答案:“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人们不必对中国圣贤没能做出这些进步感到惊讶。这些发现竟然被做出来了才是令人惊讶的。”
三、杨振宁的观点:
爱因斯坦的言下之意是,古代中国学者不懂得形式逻辑体系和实验验证,因此没能发展出近代科学并不令人惊讶。杨振宁实际上给出了一个类似的答案,只不过他把原因进一步归结为《易经》的影响。他认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有五条: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第四跟第五两点跟《易经》我认为都有密切的关系。
杨振宁认为,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没有推演法。采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受《易经》的影响。如果归纳一下今天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发现其中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归纳法,一条路是推演法。近代科学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而发展的。比如Maxwell方程,就是运用了两者结合的方法,今天发电机,电话、无线电、电视网络通信激光等等都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而所有的这许多都基于Maxwell方程式。
中华文化的归纳法的来源就是《易经》。观物取像,取像类比是典型的易经,易经的精神分类、精简、抽象化是归纳法的精神。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非常好的例子是明朝末年的学者徐光启。
四、媒体的助推
媒体纷纷以《杨振宁炮轰〈周易〉》等类型的标题发表文章。
五、个人评述:
(一)媒体的幼稚与浅薄:
媒体以“炮轰”入题,起到了良好的诱惑作用,也充分发挥了名人效应与眼球经济,但体现了媒体报道的心态幼稚与出版编辑的修养浅薄。
(二)正确看待杨教授的观点:
此次演讲应为提出个人意见以供大家学术讨论,不必附会任何民族情绪。
(三)易学界的不冷静与反驳不得其要:
杨教授的演讲结束之后,易学界怒声四起,著名的易学家,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大钧批评杨振宁的演讲“有很多常识性错误”并称:“众所周知,周易是最早的一部算卦的书,算卦的方法就是靠推演,举一反三,怎么能说没有推演呢?另外,周易是一本‘普世之书’。从这个角度,也是一种广义的‘推演’。”
不难看出,虽然都是“推演”一词,但内义迥然,杨所讲的推演法是逻辑上的,刘所讲的推演是结论判断上的,所谈内容不在同一纬度,可见山大教授也有风马牛不相及的时候。
(四)反思及反问杨教授的观点:
中国传统的说理不具备逻辑性,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另外也可通过反对他的一些胡搅蛮缠的言论中体现出来。但易经与现代科学的思想方法各个不入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至于要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承担罪责,我想这就言过其词,无理取闹了。
首先,杨说易经思维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周之前的甲骨象形文字就有单音字出现,杨教授的此观点就不立证不足了。
其次,《易经》从古早就已成书,为何近代科学未能发展要罪责于一本几千前的古书?杨先生认为中国有一个传统观念,就是把技术当作“奇技淫巧”,这个观念的确在历史上出现,但是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特别值得一议的是,《周易》是否对科技采取拒斥的态度?以医学为例,当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后,西医的解剖生理学迅速被传统医学汲取,但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至今还受到西方的排斥,到底是谁真正阻碍了科学(融合)?我们在科学上又应该采取哪种体系论断为圭臬?
《周易》的确不具备欧几里德《几何原理》的思维路向,它所重视的是取类比象的分类法与易象的模拟功能。取类比象而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1892种药物按无机界的水、火、土、金石,植物界的草、谷、菜、果、木、服器,动物界的虫、鳞、介、禽、兽,最后到人,共十六部六十类,其先后次序包含着由低向高的进化程序。达尔文称此书为“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难道这样高明的分类法也是在《易经》起的阻碍作用下诞生的吗?
最后,杨先生说《易经》没有演绎法,所以导致科学裹足不前。但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古希腊时期就有一大堆演绎法,比如演绎逻辑和形式逻辑,但是为什么也没有产生牛顿呢?
(五)个人结语:
总之,评断坐标当以什么为参照,才是最核心的问题,定下坐标之后,才能规划审清各种端倪,也免得一些人风马牛不相及的反驳,更免得另外一些人信马由缰的提出疑问批评。
当然以我之薄力,无法完成这宏大的论证,所以只能在此书文以作“闲谈”之辞了。
- 为什么骗子们喜欢易经?—读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杨振宁认为易经妨碍科学有感
-
04-11-18
11:32 发表于:《煮茶论命》 分类:未分类
为什么骗子们喜欢易经?—读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杨振宁认为易经妨碍科学有感
作者: 家在北方
发表日期: 2004-11-16 19:22:21
本版搜索 站内搜索 返回本版 快速返回 作者的家
中国知识分子应该有杨振宁一样质问文化符号的勇气
杨振宁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发言,谈自己对易经的一些看法,按照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杨对易经所起的作用是颇有一些微词的,虽然他的表达方式非常的委婉。在他看来,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和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而这两点,和易经又有重要联系。
杨的这一观点尽管已经非常温和,而且他在讲话中声明自己并无攻击中国传统文化之心,但还是引起了激烈批评,按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之后的很多发言,对杨的发言都是反对的,反对的理由五花八门。
杨的遭遇,是意料之中的。类似于易经一类的传统典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起到的作用,与其说是教材,不如说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实际上,易经本身到底成书于何年代,作者是谁,都有很多争论。宋代大儒朱熹,自己说“《易》本卜筮之书,但又不止于卜筮”,而且《易经》、《易传》本是二书,按朱的说法成书前后相距至少六百多年,汉以后才经传不分。
更重要的是,易是古代文字写成,言辞简洁到了极点,想弄明白每句话真实的含义或者原作者到底想说什么,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是专家们,也是争论不休,没有定论。中国古代典籍,一大特点是每朝每代都会出一本解释,而解释之后又有解释,过了几代就会有专家出来再梳理一下解释,在这些古文的解释上,不知有多少中国文人终其一生之精力。
这种文字的晦涩,至少起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效果—大家都在自说自话,按自己的理解去传播。如果易经每句话都有确定无疑的、普通人能明白的含义,那一个连秦汉人都已经认为是“古书“的典籍,怎么可能被认为包含有现代科学的因子,如何还能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符号象征?正是因为那几句话都是高度概括而且其含义含糊不清,所以才能够随意加以解释。
说得更刻薄一点,当一个人随意伸出一个手指头的时候,这个“一”到底代表着什么含义,可以随意附会,随意解释。如果有大家人物出来解释得好,那这一个手指头就可以代代相传,没准就成了和易经一样的符号,反正年代过去久了,你说什么,谁又有证据说不是?但是如果这一个手指头,伸出来的时候,就说明是因为手指头疼,那还谈什么符号意义?
这一点,朱熹倒也有认识。一方面他认为,“孔子之《易》非文王之《易》,文王之《易》非伏羲之《易》,伊川《易传》又自是程氏之《易》也”,大家各说各话,另外又认为“《易》是个空底物事”,到最后,干脆认为是修身养性的道理了。
易经的随意性,决定了它与近现代科学根本是两条道路,而且决定了其容易被人利用的一面。没有严谨的逻辑推理(有人批驳杨振宁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就是推演法,已经近乎于一种无知的胡说),纯靠感受和顿悟,就无法“约束”那些想使用或者利用易经的人,就无法堵住或者揭穿很多用心不良的人,这样的人,只要把传统文化中的高深也是流行的名词混入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中去,就可以让人听得目瞪口呆,悬之又悬。
这样说,并非危言耸听。当会议上有人提出中医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时,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说,“一向温文尔雅的杨振宁激烈地”表示了他的反对,甚至认为“如果中医药以后还按照它自己的‘理论体系’走下去,那么它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前途!”
对于杨振宁的这种激烈,我不仅理解,而且简直可以说是感同身受。在我们采访报道新兴医院这样明显带有欺诈性质的所谓“专科医院”时,“中医世家”是那些来历不明、一会专治癌症一会专治不孕不育的专家们,自我介绍时最经常出现的词汇。至于这些中医世家接受过什么样的医学教育,一概是模糊的,至多有一个毕业院校。当说到他们的研究成果时,脱不开什么天人合一,什么阴阳调合,但是除去这些假大空的词句以外,任何像回事的甚至是常识性的逻辑都没有,直接就跳到了结果上,举出大堆无处可查的治愈病人。
为什么传统文化比如中医这么容易被骗子们利用?为什么这些骗子这么喜欢传统文化?易经这样的符号传统文化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连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大师说起易经来都要反复声明自己没有攻击的意思?其实攻击又如何,真理是越辩越明的,为什么反而不适用于传统文化了?易经这样的典籍,到底是起到文化教育和传播知识的作用,还是已经成了一些人扯起的虎皮?
中国传统文化中,到底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如果真是实事求是的去区分,是很苦涩的。中国知识分子应该有杨振宁这样的勇气,去质问那些所谓远古时代的产物。话说回来,如果易经真有现代科学的因素,那是不是说明了中国古人之神和之后中国人之笨,愣是看不出老祖宗的神妙之处,到最后还发展不出像回事的科学。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除了把一些自己都争论不休的文化名词兜售给世人以外,还有没有些更实在的进步?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