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校园知识/探索图画书阅读读书时光 |
分类: 成人的视角 |
-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
纸张:铜版纸
-
包装:精装
-
价格:22元
-
作者介绍:伯纳德·韦伯(Bernard Waber),1924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在一个很有创造力的家庭长大。虽然小时候常搬家,但家人总是会确定新的落脚处有图书馆与戏院。他曾于宾州大学及宾州美术馆求学,1953年结婚,育有三子。《喜欢鳄鱼》成为他开始创作童书的动机,他还创造出一个著名的童书角色——鳄鱼莱尔(Lyle)。伯纳德常走访小学与读者接触,他尤其鼓励小读者把看完故事的感受和自己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再发展成新故事。伯纳德曾获2002年“New York Library Association Kninckerbocker Award”,出版的童书逾30本,其中《勇气》一书,出版后在美国和日本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最近又买了一些新书回来,有《小猪的爱情》、《有个性的样》,《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还有其它一些图画书,留待以后慢慢为大家介绍。今天要介绍的是我书架里新上架的图画书——《勇气》。
这本书在简体版本出版之前,就已经有繁体版本了。阿甲老师在译简体版本的时候,花了很多心思,尽量将简体版译得更加贴进原汁原味的英文版,而又不能对繁体版照搬照套,所以,翻译这本书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了阿甲老师的勇气,我们这些读者才有幸读到这本语言琅琅上口,图片幽默轻松,而且,可以英汉对照着阅读的好书。
我的美术知识是少之又少,所以在介绍图画书时,图画本身是剪贴还是电脑制做;是水粉还是油画……属于哪类流派,等等,我不大能分辩出来。所以,我这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在介绍这些图画书时,也是需要勇气的!
不过,美术知识的缺少,并不防碍我们欣赏美术作品。人类对美术和音乐有着原始热爱和追求——因为我们都喜欢美好的东西,同时也有分辩优劣的本能。
记得几年前,我去看望一个学美术的同学,她拿出两幅静物写生的油画给我欣赏,我静观了十多分钟之后,她问我,你看这两幅画儿,哪一幅比较好?两幅画画得简直是一模一样,如果你仅从物体的外观来说的话,可以说没区别,但是从颜色及布局等效果来看,肯定是有优劣之分的。我指着右手边的一幅说,这幅画得好。同学问,你对美术可以说是一窍不通,说说你为什么选这幅?我说,这幅画颜色更柔和一些,给人温暖的感觉,而且布局看起来很舒服,赏心悦目。而另外一幅呢,色调偏冷,看起来好像挺生硬。同学高兴地说,不错不错!看来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人有天生的分辩优劣的能力,不能小瞧不懂美术的人啊!
其实不光是在美术作品欣赏中是这样,音乐,文学作品……我们这些普通的人,都有分辩优劣的能力。有句话是: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用在欣赏美术作品或其它艺术作品、音乐作品中也同样贴切,不会作画,也会赏啊!好的东西看多了,鉴赏能力也就随之提高了。其实说白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罢了!
有很多大人们在选择图书给孩子阅读时,一见到图画书便说:这都画得什么呀,看都看不懂!或者说,太简单了,文字也没几个,三下五除二就翻完了。图画书不是这样一两句“评价”就说明白了。如果我们能用欣赏艺术作品的眼光和阅读诗歌的心态来读图画书的话,我们及我们的孩子,都将大受裨益。
说了这许多,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勇气》这本书。如果你要是告诉小朋友们什么是勇气的话,用抽象的定义来解释,他们肯定无法理解,如果能用图片和具体的事例来为小朋友们讲什么是“勇气”,《勇气》这本书是再合适没有了,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把抽象的定义化为一个个具体的生活片段,告诉小小读者们,勇气是什么,你怎样才能有勇气。那么什么是勇气呢?
《勇气》中的图画都是淡色调的水彩,辅以彩色铅笔画。没有浓抹重彩,我想,为的就是表达一种幽默而轻松的视觉感受,让人读来妙趣横生,再加上诗一般的语言,很是享受。
我拿着书看了又看,总觉得彩色铅笔画的那部分有点像蜡笔画的。后来我找了几枝彩色铅笔来,在A4纸上画线条,乱涂抹了很久,觉得和书上的也挺一致的,我是没法分清了。
这本书,就介绍到这里吧。在文字的结尾处,我想用一句话来概述:勇气不光是《勇气》里介绍的那些生活片段,勇气也是——你明明不懂得怎样欣赏图画书,却能做到不拒绝阅读图画书!
前一篇:小巴掌童话——诗一样的故事
后一篇:衣服与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