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打球的人常用的不可知论句型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结构,因此每人的挥杆都和别人不同,因此没有一定之规,打好了球就是正确的打法。进而,谈论挥杆理论和研究其物理内涵是没有意义的。“总不能在挥杆的时候还想哪块肌肉先使劲吧、、、”,只要常下场就能打好球。
这话听起来是那么回事,但是,真的是“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吗?”
更有学术一些的说法叫“自组织”,就是说,只要提供打球的条件,进行身体体能训练,心理训练,球手经过一些时间自然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的挥杆方法。找不到的就改行,自然选择。感觉的东西无法表达,“悟”去吧。
我不否认,这两种方法都成就过优秀球手,但是,作为接受科学教育的我,始终认为:既然连量子,场等极端抽象的现象都可以进行物理描述---科学分析,而且,运动科学在体操,铅球,乒乓球等领域已经证明其作用。
欧美的科学家们在GOLF挥杆的研究投入巨大,对加速制动模型(他们不这么称谓)研究得很透彻;那些出国学球的孩子们几乎一模一样地挥杆,这又出现了另一极端,似乎只有一种方式能打球,才“职业”。
近些年的进步出现在象ANTHONY
KIM,MCROY等新生代球手的单平面挥杆。甚至TIGER也逐渐向单平面过渡。似乎那就是BEN
HOGAN的挥杆、、、单平面挥杆不等于BEN
HOGAN的挥杆,虽然外形上看很相似,但是一个是加速制动模型,一个是强制反弹模型!
唯物主义者的认识论是可知论,既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也承认历史的,个人的局限性。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我始终认为,没有理论的创新,突破,就没有成绩的突破!而理论首先是吸收前人的经验,没有知识无法明白前人先哲们的智慧;其次是事半功倍,效率高。愿孩子们不要放弃文化学习。一生的时间很长,磨刀不误砍柴功,年轻时候的文化学习受用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