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应用性教育理论:三育九养
吴启兴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对于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认识,也是这样。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名目繁多: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还有开放式教学、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玩中学、做中学、三育九养、生活化教育、生命化教育、生本教育、民主教育、生活化教学、情景教学,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大语文教学、案例教学、三主式教学、尝试教学法、点拨教学法、民主式教学等,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
上述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其实质都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都是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都是一种不同程度不同做法的因材施教。也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因材施教在当前的一些理论阐述与实际做法的阐述。
“三育九养”就是就是教育教学百花齐放的百花园中刚刚绽放的一花,是北京创新研究所饶玉川研究员在联合国教科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中取得的教书育人中育人的“三育九养二十七法”的一项教育科学研究成果。
当老师的如果只是教书而不育人的话,教书的实际结果也会打折扣的,实际上咱们老师是既教书又育人。所以咱们一般地说“教书育人”
。任课教师即使不是班主任,也应该在教书的同时育人,使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人,教学效果也才能有效、高效。
现在的教育教学理论很多,其实是可以分为教书育人、突出教书的应用性理论、还有教书育人、突出育人的应用性理论的。饶玉川研究员主持的“三育九养”教育理论体系应用、就是教书育人、突出育人的应用性理论。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要教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教人远离野蛮走向文明、教人远离片面与偏激走向全面与成熟,教人有知、有识、有智慧,有理想、有道德、有修养。教出人原来没有的优秀品质,使优秀品质由无教有(能够把差生转化为优生的优秀老师,都有深刻的体会、都有许多许多这方面的经验)。
育,要育大人的各种各样的能力、育大人的各种优秀品质,把人的知与识育深、育大、育广,各种优秀品质、各种能力由小育大。
“三育九养”的“育”,即教育。养,即培养、培育”。“三育九养”中的“三育”指的是智育、德育、心育。每一育突出“三养”,譬如德育的三养有养善、养正、养诚,智育的三养有养静、养思、养能,体育的三养有养体、养美、养志,这就是九养。每一养又是三个方面,就成为“三育九养二十七法”,为教师解决对学生进行分类、针对每个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地进行教育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实践上的系统的思维坐标。
“因材施教”是我国几千教育积淀的思想精华,其内涵是对不同的教育个体,要采用“最适合”这一教育个体成长需要的即恰如其分的教育方法来施教。怎样才能找到这一“最适合”的教育方法呢?这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共同面临的具体实施的操作性难题。
“三育九养二十七法”的问世,宣告“三育九养”教育理论方法体系的建立,她解决了教书育人中的育人怎样“因材施教”的问题。“三育”的每一“育”分别与不同的“三养”对应,每一“养”又与不同的“三法”对应。
每一“育”的后面实际上还有很多的“养”出现,而且每一“养”后面也有很多的“法”出现,之所以先选“三”,是因为“解决问题要抓问题主要矛盾”,每一“育”后面的“三养”,是解决这一“育”的主要矛盾;每
“养”后面的“三法”,也是解决这一“养”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如同八卦是六十四卦的核心、在八卦的基础上形成六十四卦一样,“三育九养二十七法”是“三育九养”整个育人理论的核心。理论核心的形成,作为科研成果先行贡献给教育,以飨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三育九养”教育理论体系中,如果将这“二十七法”中的每一“法”,都作为一个教育“方法组合”,并将这一教育“方法组合”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共有27种(排列);如果在这“二十七法”中任取二种方法作为一个“方法组合”,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就有27乘以26种(702种排列);当在“二十七法”中任取三种方法作为一个“方法组合”,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就有27乘以26再乘以25种(17550种排列)……“因材施教”的内涵就是在“二十七法”的不同个数方法的选择与组合中体现的。
“三育九养”教育理论方法体系,解决了如何为受教育者去选择“最适合”的教育方法的思路,使“因材施教”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由抽象走向具体,这就是“三育九养”育人理论在对“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中所做出来的贡献。
科研成果的价值,体现在可操作性上,即具有实用性。“三育九养二十七法”的实用性,就在于从教育整体观的高度,将教育这一整体中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转变成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具体结合。使教师在掌握了“三育九养二十七法”之后,能在教育理论中找到教育实践的支撑,又能在教育实践中发现教育理论的应用价值和具体应用方法,从而找出“教育理论”与“教育方法”的联系,使教育过程变得目标清楚,变得和谐而高效。
“三育九养”中,“三育”言教育原理,“九养”讲教育原则,“二十七法”则讲教育的具体方法措施,是一个集教育理论、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为一体的教育理论方法体系,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使得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形成了有机结合,变得科学实用。
“三育九养”教育理论与方法,教师与教育工作者掌握以后,能够使教师既懂教育原理,又会教育实践,并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开展有价值的教育研究,在教育研究中又能创造出新的有效的教育方法来,使教育成为真正的个性化教育。
学校实施“个性化教育”,才可能有效实现下列转变:变消极学为积极学、变学会为会学、变低效学为高效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师生对立为师生和谐。
饶玉川研究员根据教育规律,尊重教育规律,利用教育规律,以“三育九养二十七法”的教育理论,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将教育、教师、教学三个方面的内在关系与和谐发展阐述明明白白,清晰了教育这座“庐山”的真面目,使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三育九养二十七法”的问世,宣告“三育九养”教育理论方法体系的建立,是教书育人教育理论的奠基,饶玉川研究员以及他的研究团队进行的研究细化,将使“三育九养”教育理论的大厦更加辉煌绚丽。
文章来源http://www.edu11.net/space.php?uid=4822&do=blog&id=43741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