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篆细朱文印概述

(2009-03-17 23:24:36)
标签:

书法

小篆

铁线篆

朱文印

印之

文化

小篆细朱文印概述

 

一  为“小篆细朱文印”正名
    我国的篆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展至今业已流派纷呈、风格迥异。其中,小篆细朱文印以其流畅秀逸、风神俊美的艺术特色,成为篆刻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引起了越来越多爱好者的关注。
    小篆细朱文印的崛起,元朝的赵孟頫是作出了很大功绩的,如传世的“赵氏子昂”(图例1)、“松雪斋”(图例2)等印,其印文之文雅秀润,素为后世所推崇,被称为“元朱文”,而又因“元朱文”的笔致圆转妩媚、珠圆玉润,人们习惯上又称之为“圆朱文”。
    然而,当我们打开印谱,欣赏着一枚枚前贤留下的圆朱文印佳作时却不难发现,在圆朱文印中又似乎存在着两种风格特征有明显差异的亚类:一类印章的篆法取自李斯、李阳冰之“玉箸篆”(即通常所谓之“小篆”),如陈巨来作“第一希有”(图例3),线条圆而流转、柔而姿媚,诚若清人陈鍊所谓“其文圆转妩媚,故曰圆朱文。要丰神流动,如春花舞风,轻云出岫”,此类印章称作“圆朱文”很是恰当。另一类印章则篆法“铁线篆”,“形如铁线,瘦健有神”(见陈鍊《印说》)。如王福庵作“龙门蓝氏收藏书画之记”(图例4),纯以个性化篆书为基础,线条略呈弧势,与典型圆朱文印之“玉箸篆”有明显区别,也将其称之为“圆朱文”就颇为勉强。固以笔者愚见,两者不妨分别以“圆朱文印”和“铁线篆文印”称之以示区别,以“小篆细朱文印”之名来统称两者似稍为允妥。

 

二  小篆细朱文印的产生
    关于小篆细朱文印的产生,历来存在诸多说法,较有影响的有两种:一种为始于元代赵孟頫说,这种观点在清代高积厚所著《印述》、陈鍊所著《印说》中都可以找到。而另一种为始于六朝说,清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大家赵之谦在他所刻圆朱文印“镜山”款中说:“六朝人朱文本如是,近世但指为吾、赵耳。越中自童借庵、家芃若后,知古者益鲜,此种已成绝响,日貌为曼生、次闲,沾沾自喜,真乃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矣…”。这两种观点提出的似乎仅是小篆细朱文印的定型期,并未明确提出小篆细朱文印的产生。
    世上万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小篆细朱文印当然也不例外,它绝不可能凭空到了元代突然形成,在元朝以前肯定有它的萌芽期。这一点,从传世的玺印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线索: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汉印“巨杨千万”、“巨蔡千万”(图例5、6),文字圆转流动、细边细文,已显露出些许后世圆朱文印的消息;唐“静乐县之印”、五代十国“清河图书”、宋代苏轼用“赵郡苏氏”(图例7、8、9,印见《中国历代印风系列·隋唐宋印风卷》)等印,字用小篆而非当时所流行的九叠文,线条流畅、细边细文,为元代圆朱文之崛起起到了铺垫作用。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圆朱文印式在元代以前便具雏形。

三  小篆细朱文印的崛起
    众所周知,古代玺印都是由印工们铸、凿而成,所谓“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文人士大夫们对此是不屑为之的。随着宋代文人画的兴起,为示郑重,也为增加美感,渐渐有了在书画名款下加盖印章的风气,使印章在“表信”的实用功能中衍生出一种有意识的审美价值,从而导致了文人对印章的直接介入:一方面,他们开始了印学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他们更直接参与了印章的制作,如欧阳修、米芾等均有参与玺印篆稿的史料记载。值得一提的是米芾,这位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和鉴藏家,对印学已有了相当的研究,在其所著的《书史》、《画史》中有好几条论治印、论印之法,如“印文须细,圈细与文等…”、“见余印说,于唐印相似,始尽换了作细圈,仍皆求余作篆…”。 米芾的以上论述,至少向我们透露出两条信息:一是印文细而与圈等,这恰恰是后世小篆细朱文印的基本特征;另一是细圈印与唐印相似,说明唐代即有细朱文印的形式。作为有宋一代为数不多的能书篆、隶的文人,米芾更是有能自己刻印的可能,关于这一点沙孟海先生在《印学史》中已有阐述,笔者不再展开了。
    至元代,赵孟頫极力鼓吹复古,主张用“玉筯篆”(“筯”通“箸”,即小篆)入印并加以实践,力矫当时叠篆盛行、篆法低劣之弊。从此,小篆细朱文印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印章的制作实现了由印工为主体转向以文人为主体的突破,而王冕首倡花乳石治印,又使原本牙、铜、金、玉等坚不受刃的印材为易于镌刻的印石替代,从而使文人得以亲自动手刻印。
    以儒家为主的哲学观决定了文人的艺术审美观,反映在他们作书治印上,追求“不激不历”、“中正冲和”之风。清代徐坚“作印,须于兴到时明窗净几,茶熟香清,摩挲佳石,偶然欲作,而石之位分,与字之体势,适相融洽,心逸手闲,砉然奏刀,轻重缓急,惟心所欲,此乐当不让陶靖节开卷有得时也”(《印戋说》),道出了文人治印时的“雅”态;陈鍊“大凡文士作印,不善交错而善明净…阶前花草,寘放有常,池上游鱼,个个可数,若少间以异物,便不成观”(《印言》)则道出文人治印特点在于“明净”,“明净、停匀”正是小篆细朱文印中圆朱文印的显著特征。缘于此,元代以后,圆朱文印的迅速崛起并渐为人们所赞赏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  小篆细朱文印的发展
    在中国篆刻发展史上,明代的文彭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人物,他的一生,精力都致力于篆刻,印作在当时流传较广。周亮工在《印人传》中写到:“…印之一道,自国博开之,后人奉为金科玉律,云礽遍天下”,虽赞誉得无以复加,而文彭确是当之无愧的。从各家所作印章的迹象,我们可以观察到:印学家将篆与刻的过程由自己一手完成,在宋米芾、钱选还仅是尝试,王冕可谓第一人,但因其僻处九里山,故影响无法和时任南京国子监的文彭相并论。正是由于文彭无意间获青田石四筐,改用牙章为刻石章,才使得青田印石得以大行于世,从而使篆刻艺术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和繁荣的盛况。传世文彭的篆刻,伪品极多,今天所能见到的文彭款词句印,有可能全是伪作。但以他墨迹押尾名印“文彭之印”(图例10)作为他手刻,还是能大略看出文彭篆刻的基本风格:朱文“以六书为准则”,圆劲秀丽,尚存宋元遗风。
    文彭之后,若论印之工致端庄,首推汪关。周亮工《印人传》对汪关评价极高,他将印章自文彭后分猛利、平和两派,分别以何震、汪关为代表。汪关治印,古玺、汉印基本功极厚,渊静工致,所作圆朱文印有“出蓝”之誉。后世谓汪氏直接文彭正脉,并称两人为“文、汪”。从传世之汪关印作“春水船”(图例11)中,可窥见其之功力。
    传汪关印风者,以蒲田林皋最著名。清初印风渐趋卑靡,图求装饰效果,少讲法度。林皋继起,使得圆朱文印渐由初期的拙、稚走向纯熟、精致(图例12),促进推动了小篆细朱文印的进一步发展。
    有清一代,小篆细朱文印可谓进入了全盛时期,逐渐产生了分化,衍变出“圆朱文印”与“铁线篆文印”两个亚类,其代表人物是丁敬和邓琰:作为西泠八家之首的丁敬,其印章汲取了诸多方面的学养,在当时印坛一派崇尚汉印的氛围中,响亮地提出“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的口号。他所刻“敬身”(图例13)印,即是一方典型的圆朱文印,印之圆润秀雅,决不逊于秦汉印。此印以他独特的“碎刀”切出,从而开辟了浙派的新面目,被后人尊为“浙派圆朱文”。邓琰在篆刻上取得的非凡成就,得力于他篆书的高妙。在用笔单调的“玉著篆”、“铁线篆”里,邓氏掺入隶意,并富于提按起倒的变化,“印从书入”又“书从印出”(图例14),开个性化书写体小篆入印之先河。
    清末印坛,两雄对峙:吴昌硕钝刀硬入,巨刃摩天,其雄悍高古苍浑的印风名震南北,于之抗衡者为赵时棡。
    赵时棡的印作,除师法周秦玺印、涉猎浙派之外,一生治印多致力于圆朱文印,如“云怡书屋”印款所刻:“戊寅九月拟宋元朱文印于沪上”(图例15);“卧游”款称“仿宋元朱文印于娱予室”(图例16);“南阳郡”一印款中,更发出“宋元朱文,近世已成绝响”的感叹(图例17),可见,赵氏的印是力追宋元的。赵时棡所作圆朱文印,工稳平实、穆然恬静,已非宋元时代细朱文印的拙朴所能比拟的了。赵时棡的高弟陈巨来,则更将此路印风推向了极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吴、赵两杰对峙之时,原本趋于衰落的“浙派”雄风再起,其关键在于王福庵的异军突出。
    王福庵刻印初宗浙派,师法陈鸿寿、赵之谦,旁及吴熙载,又上溯周秦两汉,对宋元以下、明清诸家,亦撷取所长,化为己有。王氏书法功力深厚,“铁线篆”名动大江南北,以书篆入印,故其印作以细朱文为主流,形成了流畅飘逸、淳古拙重的印风。
    于是,小篆细朱文印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早在汉代便出现了元朱文印的雏型;随着时代发展,唐代开始出现小篆细朱文印式;宋元时期,文人士大夫追求“高雅”、“宁静”,促使了元朱文印的崛起;经过文彭、汪关、林皋、丁敬、邓琰、赵时棡等数代印人的探研、完善,小篆细朱文印风格体系日趋成熟,并衍化出“圆朱文印”和“铁线篆文印”两个亚类;王福庵、陈巨来的出现,使 “铁线篆文印”和“圆朱文印”发展到了极境。小篆细朱文印发展至顶峰,成为中国篆刻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今天,小篆细朱文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印人的关注和喜爱,它必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000年冬稿于海上天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