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城市乞丐调查

标签:
城市印象百姓生活和谐社会根治污垢乞丐治理文化 |
分类: 我的随笔 |
“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虽然中国年还没到,2010的元旦在人们眼里也早就变了色彩。这几天很冷,也算是个“小长假”,大城市里的健康一族,要不到大自然体验唯美,要不到人造滑雪场体验刺激,谁还在饱尝城市污染之熏陶啊。
我哪里也没去,老伴有一种托辞,凭什么节假日出去高消费啊!听说安波那地人满为患,过些日子去不行啊!挺在理,陪同她们去了趟商场。大连的温度这几天都在摄氏零下10度以下,可是市井繁华地带行人还是拥挤不堪,最感觉噎人是穿梭在人群中的他儿童乞丐,还有拽人要钱的老人,说不出是怜悯还是鄙视。
关于乞丐一词,我没有造访辞海,在我的印象中就是过去常说的“叫花子”,身无分文居无定所,为解腹饥之苦,乞讨为生的群体。
社会在文明,历史在前进.当今的乞丐和过去面目全非,对某些人来讲,乞讨已经成为职业。尤其是在大城市以及沿海发达地区,乞丐成群结帮,已经成为城市污垢。记得我有个城管的朋友对我说,国家有明文规定,不允许城市有沿街乞讨的乞丐,要不成立“收容所”“救助站”干什么?但是,中国的乞丐屡禁不止,值得警惕的是,刚刚免费“遣返”还乡的乞丐,不到一周,又回到原处,让人头痛。奇怪的是,当“救助站”前来解救的时候,他们强词夺理说什么,我们要饭碍着你们什么了,逃脱是他们的本能,似乎怕耽误他们“发家致富”宝贵时间。
为什么说现在的乞丐已经成为职业,因为这群俗称要饭的“叫花子”对讨吃是不屑一顾的,他们只要人民币。面对泪流满面磕头作揖或是缺胳膊断腿的乞丐,很多善良的国人出于怜悯伸出微薄之手施舍,这就是乞丐赖在城市乞讨不走的主要原因。
其实,乞丐也是世界现象,我们有乞丐,欧美发达国家也有乞丐,但中美乞丐就有明显的差异。
一 中美都有职业乞丐
美国的职业乞丐有“黑社会”的嫌疑,他们好逸恶劳心怀不轨,他们有的甚至拥有自己的公寓或别墅,过着非常舒坦的生活,度假旅游入住高档酒店都是常事,他们每天乞讨的收入颇丰。
二 中美乞丐的群体不同
在我国化妆成残疾人的乞丐太多,这些乞丐有的用身体“假残”博得行人同情,有的伪装成大肚子孕妇攫取不义之财。反观在美国,因为没有残疾人乞丐,也就没有骗子的表演空间。在我国的儿童乞丐穿梭繁华街头,见到行人拉拉扯扯,很多人怀疑这是“拐卖”的孩子,不然的话,谁能舍得自己的亲骨肉,在冰天雪地中乞讨呢?我也经常看到在这些小脸冻得通红的孩子身后站着几个男人,不可否定他们就是幕后策划者。
三 中美乞丐的手法
我国乞丐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书写家乡遭灾或者家中遇到突发事件,让看到的人怵目惊心潸然泪下,不是亲人车祸身亡就是父母双亡面临退学,还有部分年轻乞丐说什么遭遇偷窃身无分文;二是夫妻携子流窜街头商场,有时还唱两句类似什么“凤阳花鼓”,还有的就是蹲守繁华街头,磕头作揖乞讨;三是在地铁、车站附近说什么钱包被盗,只要一两元车费衣着整洁的年轻人。
美国乞丐很直率,大多“挂牌子”“举牌子”乞求,有意思的是牌子上话千奇百怪令人发指,例如有的写“我决心自食其力”,还有的写的“我长得很像奥巴马,我需要改变”,更有趣的是有一名美国乞丐别出心裁的写着“给我一美元,你就可以骂我”,多像我们的“宣泄吧”,很恶作剧。
文化背景不一样,中美乞丐乞讨方式也不尽相同,难怪世界之大啊。
四
关于乞丐,不知还有什么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