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滑县官寨漏泽园
2021年5月19日下午,我游览完安阳、新乡、濮阳三市界碑后,开车来到了滑县官寨漏泽园,到达时间是15:10左右。
漏泽园就是由宋朝朝廷出资设立的专门安葬战死士兵和无主尸骨的公共墓地。
我国的丧葬礼制历史悠久,古代朝廷尤其重视对战死沙场的军人予以丧葬方面的优待,这样才能激发兵士为朝廷效力,保家卫国。《管子·入国篇》记载朝廷为死难的军人“接绝”,不仅在安葬死者时给予厚葬,对没有子嗣的死者,朝廷每年还出资为其祭墓,以体现对为朝廷捐躯者的敬重和优恤。《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郑曾制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食棺敛,转送其家。”当时,棺椁价约3000钱,衣食(即死者敛服)价约400钱,即每名军人安葬费为3400钱。此后,这一制度称为“恤典”。“恤典”主要内容包括:对去世的官吏和死亡军人赠印授、赠谧、赐祭、追封、赠象地、赠绣、赠衣物、赠葬具等。
漏泽园寺庙的山门上写着是观音寺。
古代丧葬救济抚恤制度以宋朝为盛,《宋史》记载:“又置漏泽园”。“漏泽园”是由朝廷出资设立的专门安葬战死士兵、无主尸骨的公共墓地,亦称“义象”“义叶”,萌始于宋朝元丰年间,形成于崇宁年间。其名源于《汉书·吾丘寿王传》中称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等“圣人”的统治为“德泽上昭天,下漏泉”,《宋会要稿》中记载,皇帝屡次下诏说“居养、安济、漏泽为仁政”,后来便以此命名。北宋时期,宋与元、金战乱不断,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战乱中多有客死他乡无人认领的尸体,也有因家贫而无力丧葬者。为安葬这些死者,北宋朝廷专门设置“漏泽园”,集中理葬。“漏泽园”的建立,对防止疫病流行亦具有积极意义。
“漏泽园”与“居养院”和“安济坊”被认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制度性官办慈善救助机构。
天王殿。

中佛大殿。
后殿。
1967年,在河南省滑县八里营公社(现改为乡)沙波寨(现名万集村)修避水台时,当地农民发现了一个占地面积较大但是形制简陋的古墓群,其中出土了一些带有文字的方砖,后经文史专家搜集考证,推断这片墓地为宋代卫南县的“漏泽园”墓地。存世的15块墓砖上出现的墓葬死者身份有军人、百姓以及贼人三种,表明这些死者基本属于社会下层人员。铭砖的记录以军人居多,可以推测解决士兵的丧葬问题是“漏泽园”设立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些带有文字的铭砖是“漏泽园”管理规范化的体现,是“漏泽园”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从已经发掘的“漏泽园”墓地考证情况分析,“漏泽园”是由朝廷选择高旷不毛之地置园,将其划分为若干小面积区域,规定墓坑深度,然后把死亡军人和无人认领的尸骨理在其中,另刻两块石砖记录死者编号、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等信息,其中一块埋在墓中,另一块竖于地表,再命僧人负责管理,并加派有关部门定期对墓地的规格和数目进行核查监督。
通过“漏泽园”的实物史料和相关文献,可以更为深入地考证“漏泽园”“安济坊”“居养院”三者之间的关系。例如铭砖文字显示,军人士兵重病送“安济坊”治疗,死后从“安济坊”送往“漏泽园”安葬,却没有军人士兵死者从救助贫民的“居养院”送往“漏泽园”葬理的情况。原因是军人经济上一切由朝廷负责,生前不入“居养院”所致。
滑县官寨漏泽园目前是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天滑县官寨漏泽园正在举行庙会,吹拉弹唱,热闹非凡!
大约15:15左右,我游览结束,开车前往滑县张平冢继续游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