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古城——光岳楼
2019年9月21日下午,我们游览完聊城范筑先烈士纪念馆后,开始在光岳楼旁游览,开始游览时间是16:00左右。
聊城光岳楼又称聊城鼓楼,是聊城市古代城防建筑,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古城中央,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是迄今为止全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最古老、最雄伟的木构楼阁之一,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与现存的文物建筑北京的鼓楼、西安的钟楼相比较,无论从其建造时间,还是就其规模、形制、建筑结构来看,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以下照片是聊城光岳楼的东面,东面门额上写有“太平”二字。
聊城光岳楼由当时的东昌卫守御指挥佥事陈镛出于“严更漏而窥敌望远”的军事需要用修城所剩余的木料修建的,当时人们称它为“余木楼”。又因此楼有鼓声报时的功能,人们也称之为“鼓楼”。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知府杨能在维修该楼时,因地而名,称之为“东昌楼”。明弘治九年(1496年),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先生,共登此楼,对该楼赞叹不已,“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及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此后,历代重修碑记中,一直沿用“光岳楼”的名称。
以下照片是聊城光岳楼的北面,东面门额上写有“武定”二字。
光岳楼外观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从构造上可分为墩台和主楼两大部分。
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四棱台,底边长34.43米,与光岳楼的总高度相近,垂直高度9.38米。台的东、西、南、北四面中部,各设有一半券拱门,券至台中心处成十字交叉拱。四个券门上方,各砌有方形门额。南曰:“文明”,北曰:“武定”,东曰:“太平”,西曰:“兴礼”。值得注意的是,北门的“武定”带有浓郁的军事色彩,应与明朝建国初期对北方蒙古残存势力还抱有戒心有关。在南向拱门两侧,又各开一小拱门,形制与中间拱门相似,东侧小门门额用青石刻成,上书“凤城仙阙”,西侧刻有“阆苑瀛洲”。“凤城仙阙”中的“凤城”,取名于聊城旧有凤凰落古城的传说。“仙阙”,这里指神仙所住之处。读来意境缥缈,给人以仙山琼阁的联想。“阆苑瀛洲”中的“阆苑”,即传说中的神仙住处。“瀛洲”,指传说中的仙岛。两额虽不相同,却都在烘托超然物外的仙境气氛。西门为假门,只存形式,以求和东门相称。东门则是登楼的惟一通道。门宽3.14米,拱高1.75米。而实际使用仍显过大,于是在券内另砌小券,门洞宽仅1.86米。踏门而人,门内为一方室,东设踏跺,升四级至梯台,南壁有一小窗,以供通风采光之用。游人可借光北转,信步攀37级而到达平台。平台面积不大,却可驻足小憩。游人到此多有停留休息,然后再升15级到达台面。
以下照片是聊城光岳楼的西面,东面门额上写有“兴礼”二字。
光岳楼四层主楼筑于高台之上,且全为木质结构。方形楼体外绕以围廊,高约24米。共有金柱192根,斗拱200朵。第一层楼的地面比台面略高,呈正方形,四周砌以条石,面阔进深皆为5间,用内外双槽柱,外加围廊,结构清爽明了。墙表面饰红垩,内侧无粉饰,呈露清水砖墙面。楼四面明间均设板门两扇,古朴典雅。楼脊为歇山十字脊,脊顶正中装一座高3米、直径1.5米的透花铁葫芦。四个小狮子蹲在十字脊上,那四个大吻就像四条龙,远远看去,给人以飞动之感。
以下照片是聊城光岳楼的南面,东面正门门额上写有“文明”二字,两侧的偏门上写有“阆苑瀛洲”和“凤城仙阙”。







聊城光岳楼在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光岳楼周边游览了一圈后,随后继续前往聊城老城区楼西大街,看到聊城衙署,顺便游览一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