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日中午,我们游览完涉县静音寺后,直接开车来到了涉县清泉寺,到达时间是12:05左右。
清泉寺位于涉县固新镇石岗村南青头山腰之卧云山巅。此处因山峰碧翠,高耸入云,形如螺髻,故称青头山。又因其高出周围诸山,亦称崇山,金代涉县由此山曾设为崇州。此山之北有一山峰略低,曰“卧云山”。其三面似刀劈斧砍,峭壁陡立,只有一条盘山石磴可通山顶。山顶平坦,清泉寺就座落在这里。
清泉寺东南,有一建筑,下为石券,深均为三间。石券上刻有“宝坊”二字,内书“林泉”,这是进入清泉寺的一个楼阁。
据考证,清泉寺始建于汉代,初名累通寺。清嘉庆《涉县志》载:“清泉寺在青头山,汉时建,嘉庆戌申二十七年(1548年),僧果年更拓而大之”,又载“北齐天统间有释居此山,苦节峻行,能断思想,通书史工诗,号嘉定禅师”。
石岗村通往清泉寺石蹬路旁的岩壁上石刻记载,唐代称净化寺,梁宋叫清碧寺,明清叫清泉寺。
清泉寺建筑古朴雄伟壮观,山门朝南,沿中轴线的建筑依次有山门、钟鼓楼、水陆殿、毗卢殿、荷池、大雄殿和雷音殿。中轴线两侧为厢房。清泉寺西北角有藏经殿、仙镜台,东南部有伽蓝殿。
山门前的石狮子。
清泉寺在1982年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泉寺为涉县古“八景”之一,名曰“青头卧云”,游人多有题咏。
内部看到的山门。
水陆殿,又名天王殿,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
毗卢殿,又名罗汉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
荷花池为八边形,周有望柱、栏板等。
大雄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琉璃瓦顶。



雷音殿,初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硬山琉璃瓦顶。
藏经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硬山顶。
清泉寺东原有二泉,一名“甘露”,一名“玉液”,甘美清香,因名清泉寺。泉水出自石壁间,细若悬丝,白如素练,甘美清洌,故名清泉寺。








由于大殿的门是锁着的,我们无法看到慈禧太后、王羲之、康熙和张天师的古碑刻,于是借鉴《西山老闫的博客》里的几张照片,在此谢谢作者。
龙字据说为张天师所书。张天师,道教门派之一“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正一道”为张陵创立,后世称张陵为天师。其传人为子孙世袭,孙辈后皆称天师。元世祖忽必烈始,官方正是承认天师称号。元以前为张道陵自称,民间也对天师称号认可。据说,清泉寺龙字为第一代张天师张陵所书。
与龙字相对的是个虎字,龙虎二字皆为一笔成字。虎字也称龙首佛字,落款为雷雨居士,涉县人称虎字是康熙手书。

王義之所书”白鹅飞到鳯池中,镶嵌藏经殿内后墙。

慈禧太后御笔“真如自在”,镶嵌在后墙的另一侧。“真如自在”是慈禧太后赠给五台南山寺住持普济的题词,一直是南山寺镇寺之宝。清泉寺“真如自在”题款“慈禧太后御笔”,南山寺“真如自在”题款为“慈禧太后御笔之宝”。缺了“之宝”两字,使人对其真假不好判断。

大约12:30左右,我们游览结束,直接开车前往涉县太行五指山继续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