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夏县禹王城遗址
2019年5月3日下午,我们游览完夏县西阴村遗址后,开车来到了夏县禹王城遗址,到达时间是17:50左右。
禹王城遗址位于山西夏县禹王乡的禹王村、庙后辛庄、郭里村一带,因为传说夏禹曾在这里居住过,所以俗称禹王城。据考证,禹王城就是春秋战国时的魏国国都安邑城,也是秦、汉及晋时的河东郡治所。

据《史记·魏世家》载:晋悼公十一年
(公元前562)魏绛由魏(今芮城县北)徙治安邑。至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9,按竹书纪年为梁惠成王九年,前361)“徙治大梁”。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此设河东郡,两汉、魏晋因之。北魏为北安邑县,旋改为夏县。隋徙治今夏县,旧城遂废。1959年、1961年和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曾对城址进行3次调查。1967年对中城南部汉代冶铁遗址进行发掘。禹王城是保存较好的东周及汉代较大型城址。





夏县禹王城遗址在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王城遗址共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庙四部分。小城在大城的中央,禹王庙在小城的东南角,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
大城形状如梯形,总面积13平方公里。四面城墙皆板筑夯打而成,北墙和西墙保存较好,一般残存2米,最高达5米,南墙和东墙保存较差,东墙南段已没有一点痕迹。除北墙外,其余城墙都不直。东墙长1530米,西墙长约4980米,随地形起伏而曲折,是四个城墙中弯曲最多的,南墙长3565米,北墙长2100米,外侧有护城壕。大城没有经过发掘,文化堆积一般厚2米左右。城北部有战国时代的灰坑和灰层。城中部偏东的庙后辛庄以北,调查发现了一处战国中晚期的手工业作坊,文化遗物有锛、锄、镢、斧等器具的陶范、平首布陶范及陶罐、陶盆、铁锛等。据实物和文献考证,大城即战国时魏都安邑。
中城方形,总面积6平方公里。其西、南两城墙分别是大城的西墙和南墙的一部分,北墙长1522米,高1——5米不等,东墙现存长960米。城内遗物丰富,堆积层厚2米左右,有战国时代遗存,但主要是汉代遗存。从出土遗物分析,中城稍晚于大城,应为秦汉时河东郡治。
小城总面积75.4平方米,形状是缺去东南角的长方形。西墙和北墙分别长930、855米,城墙现存1——4米之间。小城高于周围地面,地势西高东低,堆积层厚3米左右。1990年秋试掘,出土遗物有大罐、盆、甑、小釜、碗等容器范;印有阴文“东三”的铲范、铧范、车车范、六角承范,圆形承范、花纹范等;瓦分板瓦和筒瓦,瓦当多为云纹圆瓦当,此外还有五铢钱、半两钱、铁渣等。小城的使用时间最长,建于东周,沿用至北魏。
站在禹王城遗址的土台上拍照留念。


大约18:00左右,我们当天的游览算是最终结束,随后开车返回夏县县城入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