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日和2日是双休日,本来这个双休日也是准备随旅行社去济南游玩两天,结果去济南的人少,组不成团,又被旅行社给拒收了,看来安阳去济南游玩的人就那么多!无奈,还是自己开车出游玩吧!我们计划去山东菏泽周边游玩两天,由于好友都有事,这一次还是跟老婆一道出游的。我们周六早上6:00从安阳家中出发,没有走高速,两天里共行驶了600公里的路程,周天下午17:00安全到达家中。我们两天游览的情况如下:第一天,游览了濮阳唐兀公碑(国6)、濮阳中原油田第一口井、濮阳范县苏佑故里(省保)、菏泽鄄城孙膑旅游城(忆城寺)、菏泽郓城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第二天,游览了济南平阴老东阿东城门(市保)、平阴永济桥(国7)、聊城莘县中原现代农业嘉年华、聊城莘县韩氏家族墓碑(国6)和安阳县邓伍级村龙凤双碑(市保)。
2018年12月1日早上6:00我们从安阳家中出发,首站来到了濮阳唐兀公碑,到达时间是9:00左右。
唐兀公碑位于河南省濮阳县杨什八郎村南,在金堤河北岸,整个墓区并没有围墙,可以随意进入。
唐兀公碑,碑上有重建的碑亭。该碑全称为“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府百夫长唐兀公碑”,为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立石,碑文为杨崇喜的老师潘迪所撰,记述了墓主自唐兀台至唐兀闾马、达海、崇喜等历代情况,是证明杨什八郎等村杨氏为党项族后裔的重要物证。


唐兀公碑自从重新竖立起来之后,虽然后来碑体安装了钢化玻璃保护,但是毕竟风雨无情,碑上文字已经开始风化,北面的文字已有些难以辨识。

唐兀公碑通高3.2米,身高0.7米见方,下端每面浮雕斗拱三垛,盝顶,碑码上圆下方,仰莲底座,这样盝顶莲座镂雕,造型奇特,
隽秀雅致。
1985年,任崇岳、穆朝庆根据河南省濮阳市城东柳屯乡杨十八郎村发现的《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铭》所提供的线索,前往濮阳考察党项后裔,以他们查访到的杨氏族谱及记载杨氏事迹的《述善集》等资料与碑铭相印证,得知现今居住在濮阳市柳屯乡十余个自然村里的3500多位杨姓居民均为党项遗裔。
杨氏的先祖唐兀台世居西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西夏末年归附蒙古,从军征战多年,后其子闾马定居濮阳,易姓杨氏,至今已传二十八世。杨氏子孙虽然聚族而居,但因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其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已与汉族毫无二致,他们今天申报的民族均是汉族,但私下却自称为蒙古族。“唐兀”为元代蒙族姓氏简称,该氏族世居宁夏贺兰。元初,唐兀公随皇嗣昆仲南下,收金破宋,卓著勋劳,为官清正,忠厚耿直。退隐后兴利除弊甚博众望。今为濮阳柳屯、鲁河二乡杨十八郎,西杨、南杨三村杨姓先祖。
唐兀公碑立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其时已经是元末。该碑经过了杨家人的生死守护,得以保存至今。一旦战乱、水灾等要来的时候,杨家人只要一听到风声,就会连夜将碑埋好,以防万一。如果有人来破坏此碑,全族上下又会众口一词地保守秘密,说碑早已经不在了,等到危险过后再将碑挖出来重新立起,所以历经了多次的兵乱和运动,该碑仍旧存世。唐兀公碑的最近一次沉埋是“文革”之前,而后于1983年又重见天日。
唐兀公碑1986年11月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列入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唐兀公碑碑亭后面是六座用砖砌成墓体的坟丘,基本呈一条直线东西排布。每座墓前原都有墓碑,今都不存碑身,只有碑座。现在只有最大一座被指认为是唐兀二世的墓,其他的几座墓主还不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