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寿安山堂
2018年10月27日,周六,无事可做,老婆当天去全国成人高招当监考去了,好友又都有事,在家呆着真是无聊的很,于是开车来到了安阳丰安村旁的寿安山堂(紧邻老国道G107),到达时间是9:00左右。
之前经常从寿安山堂旁经过,从未进入到庙内游览,这次进入该庙内才知道寿安山堂不仅仅是个小庙宇,来头还不小呢!
原来在公元1404年,明成祖朱棣封其三子朱高燧为赵王(也称赵简王),就藩于彰德(安阳古称),赵王死后葬于丰安西北的凤凰岗上(网上介绍说是在安阳县李家坡村西南),他的儿子赵惠王在丰安的东南方向的一个小山上(就是寿安山堂目前所在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平地了)为赵简王建了祠堂,名曰“寿安山堂”。
为什么要把朱高燧封于彰德呢?这要同明朝的藩王制说起。朱元璋建立明朝时,为巩固其统治,将其24个皇子封了亲王,一个从孙子封了郡王,每人一块地方,并世袭,虽起到了一定效果,但也为此后的诸王争帝留下了隐患。朱元璋在世时先立其长子朱标为太子,但太子病死,又立朱标之嫡子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皇太孙继位是为明惠帝。明惠帝在位四年,被他的叔叔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发兵恶战了四年,并取而代之,夺得帝位,称明成祖,并迁都北京。明成祖就是永乐皇帝,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朱高煦多有战功甚得明成祖喜爱,并欲废长立幼,立其为太子,因王公大臣多数反对而未遂。公元1404年,三人分别被明成祖册封为太子、汉王和赵王。朱高煦、朱高燧试图陷害或谋害太子,均遭失败。不过太子还是念手足之情的,分别为两个弟弟求情,才免了他们一死。从这点可以看出,朱高炽为“仁”的品质。朱高炽于公元1425年继位,为明仁宗,是个亲民的皇帝,可惜身体不好,干了不到一年就病死了。其子继位为明宣宗。汉王始终不甘心,明宣宗继位不到一年,他就造反,宣宗亲征,汉王及其诸子均死,汉王这一支就这样断了。赵简王在位共28年,汉王造反时,他也想呼应一下。宣宗平乱回京时,有人进言顺带讨伐就藩彰德府的赵简王,以免生后患。但赵简王幸有贤臣劝阻,替他截杀了汉王与其联络过的信使,灭了谋反证据,加上明宣宗的贤明和仁厚,赵简王才免得一死。明宣宗只是将大臣告赵简王的折子转给其看,赵简王这才安分下来,再也没敢闹事,他的这一支因此才香火不断。现在,安阳还有不少赵简王的后裔在此繁衍生息。我在10月6日去的安阳县赵康王坟,赵康王就是赵简王的后裔。
寿安山堂目前是安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安山堂又叫观音寺。
顺着上幅照片中的大门进入到里面,就来到了寿安山堂的庙内。
寿安山堂现有“前大殿(天王殿)”、“中大殿”、“后大殿”、“关圣殿”和“冥阳教主殿”五大殿(均为后建),现存的古迹有五块古碑,分别是《丰安桥记》、《重修丰安观音堂记》、《皇明圣谕》、《重修寿安堂记》、《重修寿安桥纪念碑》。
以下照片是天王殿,内部供奉着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天王殿前两侧分别有万历年间的两块古碑。
在南侧是万历十三年立的《重修丰安观音堂记》古碑。
在北侧是万历九年立的《丰安桥记》古碑。

安阳河,又称洹河,在过去这条河从丰安村和柴库村之间通过(上世纪90年代河道治理过程中改道了),安阳河上建有一座古石桥,也就是丰安古桥,桥上青石硕大,石桥非常气派,这座石桥把洹河两岸这一带的百姓连接了起来,方便了当地的出行。
后大殿,大殿前的右侧也有一块古碑。
明代的《重修寿安堂记》古碑,碑上字迹不是太清晰。
关圣殿。







冥阳教主殿。

我在寿安山堂内,看到中大殿、关圣殿和冥阳教主殿的一些房屋建筑,我推断这些木柱子、梁架都应该是清代晚期的。我在中大殿的时候,正好一位看庙人在此,便询问:“这些建筑是不是清代晚期的建筑?”这位看庙人很热情地跟我攀谈起来:“说我好眼力!”,不过又笑着对我说:“不错,这些房屋建筑的木料确实是清代晚期的,不过,这些木料原来不是在这里的,是在安阳市的一些老建筑拆迁时,一些个人资助钱财后买来后拉倒这里又建的!”这位老者最后说:“寿安山堂的建筑在1948年解放安阳的时候已经都不存在了,当时也就仅存5块古碑!”









中大殿,殿前也有一块古碑,是民国年间的《重修寿安桥纪念碑》。


后大殿前的一块古碑,是万历十八年的《皇明圣谕》古碑。




安阳与赵简王的渊源还真不少!赵简王墓、赵康王坟和高阁寺等......
高阁寺是一座高台阁楼式建筑,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朝韩质贇治相州时,曾作过州廨。宋仁宗至和年间,韩琦治相州时,进行扩建,易作亭堂园池,规模颇为壮观。明初为彰德府署。洪熙元年(1425年)
,赵简王将府署改为赵王府。现存高阁寺,为明成化六年(1470年)重建。
大约9:25左右,我游览结束,开车回家,计划吃过午饭后再开车在安阳周边闲逛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