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平顺九天圣母庙
2018年5月27日上午,我们游览完平顺西沟展览馆后,开车来到了平顺九天圣母庙,到达时间是10:05左右。
九天圣母庙在平顺县城西10公里处的北社乡东河村西的土丘上。
据庙内元元统二年(1334)重修碑记载,该庙创建于隋代,北宋初重建圣母殿,建中靖国元年(1101)重修。明崇祯五年(1632)进行了建庙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清代乃至民国年间亦多次修缮。
山门戏楼之前为一条形平台,台下为青石拱券的三孔石窑,南向排列,67级青石踏跺呈45°斜面垒砌而上,可直达山门。
平顺九天圣母庙座北向南,为一进院。南北较短,东西较宽。前有山门戏楼,中为献亭,北为圣母殿,两则配以耳殿。东西院现存李靖王殿、三宫殿、阎君殿、十帅殿、关公殿、子孙殿及梳妆楼等建筑。殿宇错落有致,殿顶形制各异。
平顺九天圣母庙门票10元。

山门门洞为青砖拱券而成,门上出抱厦形悬檐,筒板瓦装修。既是装饰构件,又有遮雨避日之功效。



山门门道从戏楼底层明间开通,底层两次间为封闭式隔间。
戏楼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歇山顶。圆柱方额,斗拱华丽,始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年间。
拜亭位居圣母殿与舞楼之间,是庑殿顶的建筑,这种建筑在上党(古长治)地区称得上是绝无仅有的。拜亭顶灰脊灰兽,筒板布瓦装修。
高台筑拜亭,四周青石垒砌,东西南三面出台明,设踏跺。亭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庑殿顶建筑。

拜亭内彻上露明造,梁架装修等全部构件均为裸露。石柱圆梁,为原始材料砍制后而使用,尚保留元代建筑风格。
拜亭下方的古碑。
圣母殿居拜亭之后,高台筑殿,广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九脊顶。柱础覆盆式,莲瓣雕刻较大,檐柱侧角升起较为明显,梁架斗拱用材硕大,批竹式真昂承托梁架负荷,五抹头麻叶形隔扇,破直棱窗装修,显得十分古朴雄浑。殿顶满覆琉璃脊兽,筒板布瓦、琉璃剪边,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四翼而飞。虽经元、明、清历代重修,仍不失宋代建筑风格。
东院梳妆楼,坐东向西,广、深各三间,二层四檐支出平座,木制栏杆围栏,四面隔扇门窗装修,明间辟门,次间破直棱窗,雕梁画栋,玲珑剔透。重檐歇山式屋顶,华丽挺拔,引人注目,是明代楼阁式建筑。其余殿宇多为三间面宽,悬山式形制,属元明清时期的遗物。
平顺九天圣母庙内有三大看点。一是现存宋、元、明、清及民国年间重修碑20余通,大多竖立于拜亭之内。碑文内容大都记载了创修、增建及重修庙堂的历史沿革和主要事宜。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宋、元、明、清四朝建筑集于一庙,国内现存的古代建筑中为数不多,实属珍贵。二是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重修碑中记载,在宋代重修圣母殿的同时就创建了舞楼。这说明在宋代戏剧艺术和舞蹈艺术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并且与宗教文化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互为依存,共同发展。记载戏剧舞台的碑刻,在我省及国内极为少见。目前所知除沁县城内关帝庙宋代建起戏台的记载外,就数平顺九天圣母庙了。三是献亭作庑殿顶形制的也尚属少见,这是超规模的设计与安排。
平顺九天圣母庙院内东侧墙角内有一个古代石刻文物,据说是被盗后被公安机关追回的。




在平顺九天圣母庙东侧的墙外看到的九天圣母庙的场景。

大约10:50左右,我们游览结束,直接开车前往平顺北社大禹庙继续游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