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圆融寺
2018年4月14日下午,我们游览完焦作修武当阳峪瓷窑遗址后,直接开车来到了修武圆融寺,到达时间是15:30左右。
下幅照片是正在维修的圆融寺山门。
圆融寺,全称为圆融无碍禅寺,是中国唯一一处以佛教圆融思想而命名的千年古刹;韩国圆融宗祖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坐落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宋瓷都”——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当阳峪古瓷窑遗址西北处吕涧山上。
所谓“圆融”,即“破除偏执,圆满融通”;“无碍”,即“心无挂碍,行无所碍”。
圆融无碍禅寺为十一进计十九殿、两塔院、七堂、二院落、一馆及十七处泉,在建“圆融国际禅修中心”及“五百罗汉洞”。
圆融寺现存古迹有国家一级文物隋250厘米高沙石卢舍那坐佛,明108厘米高白玉辟支坐佛一尊,唐白玉七级造像塔一座,唐狮虎兽一对,唐石虎一只,明白玉马一对,明碑一通,明石供桌一个,明文殊吼一对,清石狮一对,清戏水兽一对等珍贵的历代石刻文物数十件,及部分唐、宋残碑及石构件,简直就是一座古代石刻文物博物馆。
圆融寺创建于五胡十六国的乱世,又历经南北朝的战乱,到北齐时,圆融无碍禅寺虽仅建寺约百余年,但已经被战火蹂躏得破落不堪。后由北齐御封僧稠国师(公元408~560年)奉诏盛建。因僧稠禅师当时不但是被誉为“岭东佛教禅学第一人”的高僧,更是中华佛教“官禅”的创始人,故八方善信听闻禅师奉诏恢复昔日祖师道场,皆倾囊倾力相助,所以只用十余载便使古刹重辉。古刹建成后,朱墙金瓦,殿宇巍立,院落重置,常住僧人曾达千余,时人称之为“大河之北中原佛教丛林之首”。按历史记载,僧稠禅师是公元560年圆寂的,即使以公元560年作为圆融寺重生的年代标记,至今也已经1400多年了。如此看来,说圆融寺是一座千年古刹,实乃名符其实也!
南北朝时期,朝权更迭,时局多变,灵山古刹也未能免去战火之灾。至大唐贞观年间,圆融寺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僧俗大众对僧稠禅师的敬慕与怀念,极为崇佛的唐皇便从府库拨付巨资,同时诏命素宝禅师主持重修祖庭,再兴伽蓝。唐皇还特旨素宝禅师要在禅师初创古刹的习禅传法之处再置宝阁用以供养禅师等身宝像以示敬仰。从圆融寺遗存的唐代汉白玉佛塔及唐代狮虎兽、石虎、石造像等珍贵文物亦可推测出唐时这座千年古刹的兴盛与繁荣。
古佛宝殿内供奉的是隋250厘米高沙石卢舍那坐佛
唐朝至北宋,古刹的丰厚历史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因北宋时古刹所处之处(当阳峪)是为宋都开封百万人口供应民间用瓷的窑场,此处窑口可谓是繁盛百里,因而为了窑工这个特殊行业的信仰需求,古刹又一次体现了她的圆融之处。不但以佛菩萨的慈悲来庇佑众人,更是在这伽蓝圣地,容纳了这些手工业者的职业精神寄托,这也正是现圆融寺这个佛教“官禅”祖庭为什么会置有诸如山神、土地、火神等众多民间信仰之神的护法殿的历史缘由。宋代的双塔遗址及有关鲁班井、圣姑泉的传说也似乎印证这段佛道并存的历史。就是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被人们千百年来所传颂的美妙故事。
圆融寺在复建当中,常有宋代古瓷片和宋代崇宁年间的铜钱出现。后因金辽入侵北宋,当时祖庭主持空悲禅师因常常以寺庇护难民而遭金辽兵将的寄怒,使这座在北宋盛极一时的千年古刹又一次毁于朝权更迭的战火之中。
千余年来,圆融寺饱经战火,几度兴废。至明朝永乐年间,汴州城周王朝山进香,见此昔日名刹荒废无几,支砖片瓦,荒草斜阳,心生叹息,便请当时豫北名僧宗佑禅师住持该寺,并助其银钱万两,以使古刹重辉。施工匠人在挖山取土时,竟无意发现寺后有一天然古洞,洞内宽纳平坦,可容百人。更令人称奇的是,此洞内钟乳石酷似人之内腹,肝胆心肺俱全。故周王特命玉匠,用上等白玉恭造辟支佛坐像一尊,供于洞中。自此,前来朝山观洞之人更不绝续。后至清朝康熙、乾隆皇帝也因缅僧稠禅师之名,闻古佛洞之奇而数临古刹朝山观洞。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并为古刹分别留下了“灵山宝相”“吕涧灵迹”的御笔墨宝。
此后,因时世难测,群雄逐鹿,古刹又几经劫难,至民国二十七年冯玉祥主政河南收寺产以兴学堂,使古刹最后一任住持净持法师被迫离寺。昔日祖庭的天然古佛洞及千余年来所积之造像、石碑、法物等珍贵文物尽毁,惟剩一尊玉佛造像埋于古佛洞内。文革初期,当阳峪村民为保护文物,遂将玉佛造像转交修武县文化局保护至今。









清道光二十年版的《修武县志》县域全图中,古修武县在其境内所辖百里太行,东以竹林七贤隐居之地——百家岩为图标,而西则是以“太行灵山”圆融寺为图标,由此可见圆融古刹当时地位之显达。其中《寺观附》一节称:“圆融寺,在县西北五十里吕涧山,北齐太和三年建。明永乐七年,周王殿下琢玉佛施于寺中,今存。”其后附有金国文人李俊民赠给出家为僧的辽国大将军陈仲和的诗文一首,全文如下:
“吾友仲和,故辽降虎太师之后,以荫补官,累阶三品。丧乱之际,相会于山阳。年六十有二,神闲而意适,手持数珠,日诵佛书不辍,真发僧也。因诵“饱谙世事慵开口,会尽人情只点头”之句,以此意索诗,因书以示之:
百年浮过落花风,漆水荣华一梦空。
拈起数珠都忘却,大千世界入圆融。”
《修武县志》据此诗文推测:“诗虽不言何寺,然以‘大千世界入圆融’句味之,殆寄迹此庵欤!”由此可见,圆融寺自古以来便是藏龙卧虎之地,文化积淀丰厚,实当誉为“千年古刹”。
以下照片是钟鼓楼。
圆融寺共有十七处泉井,藏经阁后老祖卓锡泉;古佛洞中龙脊泉、卧虎泉;观音、地藏殿的甘露泉、起悲泉;碑廊南北之净心池、洗钵池;大雄广场之洗目泉;念佛堂处极乐泉;龙亭庇护之龙泉;鲁班井、智慧泉、药师泉、钟鼓楼旁乾坤井,古佛殿后圣僧卓锡泉,都深不过丈余,且井井水盈。于太行山南处有此众多甘泉齐显堪称奇事也。
天下第一福,是康熙的御笔。


因“南水北调”工程淹没的古民居,搬迁到圆融寺内。













大约16:30左右,我们游览结束,直接开车前往焦作山阳故城继续游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