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修武汉献帝禅陵
2018年4月14日上午,我们游览完新乡辉县山西会馆后,直接开车来到了修武汉献帝禅陵,到达时间是11:30左右。
汉献帝陵是东汉末代皇帝刘协的陵寝,位于河南省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南,是豫北地区惟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帝王陵。汉献帝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中的那位天子。

汉献帝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曹操并没有称帝,他的儿子曹睿(叡)称帝了,后来废除了汉献帝的皇帝称谓,贬为“山阳公”,封地位焦作这一带。公元234年,“乡村医生”山阳公刘协病死,享年54岁。刘协病死的时候,曹丕已经死去好几年了,这时的曹魏皇帝是魏明帝曹睿(叡)。曹家对这位东汉末代皇帝、曹家的女婿还算厚道,以汉天子的规格和礼仪安葬了他,谥号孝献皇帝,陵曰禅陵。
和东汉大部分帝陵在洛阳附近不同,献帝陵孤零零地在今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260年,曹皇后与汉献帝合葬禅陵。据介绍,许昌市张潘乡也有一个献帝陵,称为“愍陵”,这是个衣冠冢。
刘协因曾居许昌二十五年,后人为表纪念而建陵,今仅存一长方形土台。禅陵陵园不大,也没有帝王陵墓常见的石人石马。陵墓有封土,不方不圆的,高约七八米,上面长满了树木及荆棘杂草。陵园的东侧有座不高的孤山,山名古汉山,陵园所在的村庄叫古汉村。
曹魏时期,曹操提倡薄葬,陵墓没有封土堆儿,献帝陵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封土?据传说,刘协死后山阳百姓纷纷前去送葬,人们用帽子、衣服盛着黄土倒入墓穴,堆起了山一样的墓堆。当然,捧土为陵只是传说,可能当时就有封土,汉献帝虽然死在曹魏时期,但是以汉礼下葬的。
第一代山阳公刘协死后,刘协的后代世袭山阳公,一直到西晋后期塞北少数民族南下建立政权,山阳公国于309年灭亡。
据介绍,魏明帝派将作大将为汉献帝营造了陵墓,置园邑,并设有“园邑令丞”专职进行管理。因为有山阳公国的存在,献帝陵一直进行着比较好的管理。刘协的后人刘康和刘瑾也葬在了禅陵周围。山阳公国灭亡后,各代皇帝每年都派使臣赴汉献帝禅陵祭奠。
禅陵旁的一块古碑,立于清代雍正年间,内容是针对陵园被当地人侵占的情况,地方政府专门派人对陵园进行了整修、丈量,刻碑为证。古碑上写着:奉委看守汉陵道人杨和顺立石。2009年,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献帝陵进行了考察。专家们认为,东汉帝陵只有刘秀、刘协两座有确切位置,禅陵是豫北地区唯一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寝,在研究帝王陵寝制度中有其特殊地位。
汉献帝陵在2013年倍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没有看到文保碑。
汉献帝陵前的白牡丹。

大约11:40左右,我们游览结束,直接开车前往修武大陆村天齐庙继续游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