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白龙潭庙
2018年3月3日是周六,我当天不用去单位值班,于是早上吃过早饭后,直接开车在安阳市区西面游览了一番,首先到达龙泉镇白龙潭庙,到达时间是8:30左右。
下幅照片中的二层楼阁建筑既是白龙潭庙的山门,又是一个戏楼。
白龙潭庙现占地1万平米,庙中现存两进院落,两座大殿,四座庑殿,四座厢房,一间拜楼,一座戏楼。有山门、戏楼、拜殿、白龙爷正大殿、黑龙爷殿、三奶奶殿、娃娃殿、接官厅,西院为景楼,东院为中楼。有房屋56间,其中古代建筑45间,现存古碑15块。
据《续安阳县志》载“元泰定年间,总督府总管马合漠因祈雨有应,立庙潭上,按县西南白龙庙村,原系六潘流之一,自庙建成后,即以庙名村焉。民国十七年,县令催学……改建为公立小学。”明朝崇祯年间、清朝乾隆、嘉靖及雍正年间得到重修,是安阳市西部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古寺庙。
白龙潭庙在1985年4月被定为安阳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08年6月被河南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传统戏台的基本构成,大致分为三大类型,即单幢式、双幢前后串联式和3幢左右并列式。单幢式,就是戏台的支撑结构、构成方式和屋顶构造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双幢前后串联式就是前台和后台分别用不同的建筑单体,前后组合在一起。3幢左右并列式就是在戏台的左右两侧分别建耳房,用作后台。河南清代戏台主要采取单幢式和双幢前后串联式。白龙庙戏台就采用这一形式。
就屋顶形式而言,河南清代戏台可谓不拘一格,有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等,有时将几种屋顶形式集中在一起。白龙庙戏楼就是采用卷棚顶和悬山顶两种屋顶形式的集中运用,屋顶造型显得更加丰富。
戏楼砖木石结构,南北长8.20米,东西阔6.65米。正中一间的下面为山门,上有木板做顶。前台约24平方米,高约7米,卷棚灰瓦顶。后台约12平方米,悬山灰筒瓦顶,前台与后台之间的两根明柱中间架后台大梁,上部架前台大梁。舞台高约2米,台前正面有4根方形石柱支撑,石柱上阳刻楹联一副,东为“歌舞荐馨香但硕大泽无疆”,西为“丝弦奏春秋惟祈甘霖时布”。中间柱础各有一个抱柱状石猴雕像。
戏楼面朝大殿,寺庙戏场演出主要是为了祭祀,演戏是为了供奉寺庙的主要神灵。

河南清代戏台往往和山门结合而建。这一点不难理解,寺庙坐北向南,戏台位于正殿之南,这就使戏台和山门合建成为可能。同时,戏台需要高的台基,而将台基贯通之就成为山门,不仅节省了寺庙的面积,而且拓展了戏场的空间。这样,山门式戏台就显出优势。白龙庙戏楼就是山门和戏楼合建而成。
重修白龙潭庙碑记。


戏台前台顶部的场景。


戏台后台内的场景。


东侧的厢房。



戏楼对面就是白龙爷大殿,大殿面阔5间,前有抱厦3间。
白龙爷大殿正中供奉有白龙爷,前方还塑有黑龙爷、白龙爷、黄龙爷和昌龙爷神像等。
相传,白龙爷兄弟四个,老大是黑龙爷、白龙爷排行老二,所以,这里还塑有黄龙爷和昌龙爷神像。
白龙爷大殿后门上的精美石雕!





白龙爷大殿房檐四角上分别均刻着“日月”“乾坤”“雷雨”“风云”字体。
出庙门顺着石阶下行,便是白龙潭。
白龙潭庙的古碑。



大约8:50左右,我们游览结束,直接开车前往鹤壁阿斗寨继续游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