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黎城城隍庙
2017年10月2日,我们游览完潞城县黎侯古城后,直接开车来到了黎城城隍庙,到达时间是12:30左右。
黎城城隍庙在黎城县城内正街与河下街相交处北隅,城隍庙坐北向南,原为两进院布局,现在仅存前院。黎城城隍庙是在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黎城城隍庙始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年),城隍庙将门作楼,系三层重檐,故俗称三节楼。现存建筑主要有门楼和正殿,门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属明代风格;台基呈长方形,长18米,宽12米,台高2.35米。
城隍庙门楼正中横挂一匾,上书“群峰环翠”。屋顶形制为三层重檐歇山顶。正脊、吻兽、垂兽、戗脊兽、套兽,均为黄绿相间琉璃造。山花出际施博风板,悬鱼作卷云如意式斗拱均为五铺作双下昂。用材粗壮宏大,巍然壮观,为黎城古建筑之冠。
城隍是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以下两幅照片是城隍庙门楼两侧的小门,上面雕刻非常精美!
黎城城隍庙的具体创建年代无考,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黎城县志》和庙内碑刻记载:北宋天圣三年(1025)随县治迁变而迁建于今址。元至正十八年(1358),农民起义军红巾军一支攻破黎城,城隍庙焚于兵火。明洪武二年(1369)于旧址重建。嘉靖十六年(1357)六月,城隍庙山门古楼(俗称三节楼)倾塌,县民缙绅等措资财于是月二十九日兴土再建,于嘉靖十八年(1539)六月五日竣工。清康熙四十年(1701)二月重修。咸丰三年(1853)八月二十三日,
太平天国北征军林凤翔所部,由潞入黎,攻打县城,三节楼被烧毁。咸丰八年(1858)重建三节楼。宣统三年(1911)再次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黎城县人民政府将其列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县政府拨专款进行了维修彩绘。现已成为黎城县博物馆馆址。
黎城城隍庙内镶嵌陈列有北魏造像碑、隋螭首造像碑、隋、唐、
五代时期的墓志铭及明清官衙各类行政明文碑等二十余通(方)。
以下照片是城隍庙内的古石碑和石刻。





城隍庙内的古碑比较多,但是有一块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冬,邑人靳惟精撰《重修城隍庙门楼记》,该古碑较详细记载了黎城城隍庙的历史,但不知道是那一块古碑。《重修城隍庙门楼记》载:“予谓,天下城隍皆有庙,庙必有门,门未必有楼也。唯此黎庙之门有楼,意在饰庙云尔。自有宋天圣三年乙丑迁创今县,高城深隍,其英灵之气寓于城隍之中,而实超乎城隍之表,萃而为神,受命于上帝以主斯土者,盖五百二十八岁于今矣。其神栖有庙,肇构莫稽。”
正殿。

正殿内供奉的是城隍爷。

城隍庙的门楼。
门楼内还有一尊没有佛头的石雕佛像,不知是什么年代的。

下幅照片是在黎城正街上看到的城隍庙的场景。
大约12:55左右,我们游览结束,直接步行几百米来到了正街上的上党战役指挥部旧址继续游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