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方山于成龙墓
2017年7月30日当天,我们游览来到吕梁方山于成龙墓、方山北武当山、柳林刘志丹殉难处纪念馆等几个景区。
2017年7月30日一大早,我们从吕梁方山县出发,前往北武当山游览,途中路过于成龙墓,于是顺便游览一下,到达时间是7:55左右。
由于我们没有找到看墓人的电话,据说看墓人还不是本村人,于是就在于成龙墓外简单地看了一番,随拍了几张照片,走人,前往北武当山。本篇博文中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在此谢谢作者。
于成龙是清朝的一代廉吏,于成龙墓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峪口镇横泉村,墓园坐东朝西,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大约2200平方米,周围有高2.5米的青砖花栏围墙。
于成龙墓园山门的写着“于成龙莹园”。
于成龙墓正西面有一座花岗岩质地的牌坊。坟茔在墓园东部正中央,占地面积大约50平方米。坟前正中立有康熙二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康熙帝御书“御制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江南江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操江谥清端于成龙碑文”的螭首御碑,左右两侧立有12通青石碑。墓园四周有100余株古松、古榆。
下幅照片是在莹园门口围墙下的排水口拍摄的。
顺着山门门缝拍摄到的于成龙坟茔。
史书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龙逝世。《清史稿·于成龙传》记载:“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于成龙逝世第二年,在家乡永宁州北(即今方山县峪口镇横泉村南)被康熙帝赐葬并亲撰碑文。朝廷追授于成龙太子太保。后来,康熙帝还两次为于成龙追撰祭文,又题写“高行清粹”匾额。国库拨出专款兴建于成龙墓。
于成龙墓内,碗扣白灰松香,这种墓葬形式十分独特。后人研究后认为,白灰意为“一世清白”将永留,松香意为“流芳万古”,瓷碗意为“挽留”。
于成龙的墓于是被挖开过的。
1947年,横泉村的贫苦农民为筹集资金发展生产,提出挖掘于成龙墓。同年农历三月,横泉村村长刘金长、农会主席郝东清率领全村壮劳力有组织发掘破坏了于成龙墓。据参与的村民回忆,此次发掘中,可见于成龙墓墓室长3.5米、宽1.5米、高2米,为长方形拱式建筑,自内向外全用盛放着白灰、松香的瓷碗砌筑。墓室口有一座石门,墓室内两侧有多通刻着于清端公墓志铭的石碑。棺木是一棺一椁,木质坚硬而且光滑,表面涂着红色的桐油护漆。棺木内,于成龙衣冠清楚,发辫完好,顶戴花翎佩缀有一枚一寸多长的葫芦形金顶,传说是用纯金制作,重约二两多。墓内文物出土以后,村民们将于成龙遗骨重新安葬在墓中。玉器及金顶被出售给峪口区贸易局大众商店,换回棉花800余斤,以每户5斤、每口人1斤的分配方式,全部分给该村村民。每家还分得瓷碗5个,珍珠7颗。于成龙衣冠出土后风化损坏,被上交到方山县政府保存。

在距离于成龙墓不太远的路旁,有于成龙故居,目前故居已经开发成了于成龙廉政文化园。

去方山北武当山的路上正好可以路过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好像是门票30元,我们没有进入参观。

在于成龙廉政文化园门前拍照以后,直接走人,目标方山县北武当山景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