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缝山针公园
2017年3月18日下午15:30,我们游览完焦作青龙峡后,先在焦作市马村区的一家饭店吃了“一顿午餐和晚餐联手”的饭(当天在景区没有吃午饭,只吃了些点心,当天晚上由于不饿没有吃晚饭)后,直接开车来到了焦作市缝山针公园继续游玩,我们到达公园的时间是17:30左右。

缝山针公园又名缝山公园,是原来的凤凰山公园改建而成的,位于焦作市区北部,长约1.5公里,宽约0.6
公里,总面积0.9平方公里,横跨解放区、山阳区,是一座以展示煤矿开采遗迹景观为主体,以石灰岩采矿遗迹治理、地面塌陷遗迹治理等环境更新、生态恢复手段展示为核心,并融合古代瓷窑遗址、现代影视城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矿山公园,2010年5月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国家级矿山公园。
从19世纪末,英国公司在焦作凤凰山上开办第一座采石场煤矿开始,经过100多年的无序开采,到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凤凰山公园这一带已有采石场12家,这里每天炮声隆隆、尘土飞扬,使原来郁郁葱葱的绿山,变成了千疮百孔的荒山,矿渣、采坑占用了大量的林地,使当地的生态林地大量减少;高陡边坡和残垣断壁孕育了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凤凰山上的情景,除了碎石四处掉落,就是灰尘遮天蔽日,严重破坏了焦作市生态环境。1999年以前,焦作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不到20天。

1999年,焦作市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整治凤凰山,市国土资源部门编制了全市矿产资源规划,将矿山划分为禁采区、限采区和开采区,并严格按照“禁采区内关停,限采区内收缩,由开采区内集聚”的要求,实施矿山企业的布局调整,关停了现在缝山针公园附近的所有采石场。随后,又开展复绿工程,开始恢复生态环境,对采石场进行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对陡崖以上裸坡平整成梯田状、客土种植柏树,对下部较缓的边坡地带种草种树、进行边坡绿化,并实现了管道供水浇灌。过去的裸露岩石坡面,已经生长出青翠的草灌结合植物群落,过去矿山开采遗留破坏的生态环境,已经变成现在的绿色灌木园林。
2005年6月5日,世界环保日这天,焦作市“缝山”艺术行动拉开帷幕。2006年元旦,“缝山针”雕塑安装完毕。按照图纸设计,在长度1000余米残破山体的山顶边缘,将缀起一个个象征缝合伤口的红色“针角”,这些“线”用不锈钢钢管制成,喷上红漆,与巨型手术针雕塑构成一体,将永远矗立在这座凤凰山上。
2007年初该公园曾改名为“凤凰山公园”,但不久后又恢复原名“缝山针公园”。

焦作“缝山针”,以大胆的艺术想象,警示人们:人类过去的无序采石带给地球“身体”的伤害。作为创意的一部分,焦作市“缝山针公园”内,有一枚巨大的医用“手术针”雕塑,用不锈钢制作,高约20米,重10吨,最粗直径0.8米,是焦作市“缝山针公园”标志性雕塑,呈弯月状矗立在河南省焦作市区北不远处的凤凰山顶。




1999年冬,焦作市两位青年雕塑家薛骏猷、闫国喜受市政府委托,来到凤凰山下实地考察。当时,采石场已经封闭、封山,以前学过医学的薛骏猷默念着:“封山……缝山……”他突然被自己的想法也吓了一跳,对,缝山!大山也是一个生命体,它的伤口也需要缝合。他们决定用艺术的手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处理残破山体。当他们第一次把效果图放到焦作市政府领导的案前时,市政府领导为这个大胆的创意拍案叫绝,并当即为巨型手术针雕塑取名为“缝山针”,并将拟在山下建起的公园定名“缝山针公园”。

缝山针雕塑,寓意人们把山体作为有生命的物体、人类的朋友,要像动手术一样,来缝合采矿给山体带来的“伤口”,使其恢复健康“体魄”,造福人类。

站在缝山针公园的广场上,本人亲手拿住缝山针进行“缝山”作业所拍摄到的照片。

18:10左右,我们游览结束,直接开车来到了焦作市雕塑公园继续游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