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2017年3月11日上午,我们在游览浚县古城时,顺便又游览了一下世袭翰林府。
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返京路过浚县,孔子学生端木子贡的七十世嫡裔端木谦作为名门之后有幸迎驾觐见。康熙景仰圣门贤人子贡,封端木谦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代相袭。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西巡回京路过宜沟,端木谦又受召见,赐书“贤哲遗庥”。道光年间,端木谦后人大兴土木,在浚县古城西街建起显赫一时的翰林府,将“贤哲遗庥”制成匾,悬挂于府前门额。由于种种原因,民国以后,“贤哲遗庥”匾不复存在。目前世袭翰林府是浚县重点文物保护。
世袭翰林府位于浚县西大街,这里过去和现在都是一条繁华而喧嚣的街道,翰林府坐南朝北,由端木谦后人端木涣若修建,他的两个儿子成家后,翰林府分成了两个大院,东院称为世袭翰林院,西院称为世袭翰林府。
根据浚县文物旅游局的资料记载,翰林院原为七门相照,有房屋20多间,后来房屋大部分已经残破,堂屋塌陷,后楼墙体裂缝,部分房屋年久失修,初颜不再。目前看到的房屋建筑都是最近重建整修的,都是浚县古城建设的一部分。
据端木家族后人介绍,端木谦受封世袭翰林时,是住在浚县县城南街的,到了清道光年间由于家里人丁兴旺,后世子孙端木涣若便大兴土木在县城西街建起了这座气势恢宏的翰林府。
世袭翰林府是浚县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建筑精美、布局考究,充分体现了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又是浚县历史名人的住宅,且整体建筑结构仍完整如初,具有较高文物保护价值。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