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临西“轴承之乡”雕塑
2017年2月26日早上,我们吃过早饭后,直接开车从山东临清沿着省道S311向西出发,向着我们当天旅游的第一个景点——邢台临西县万和宫出发,当我们来到临西县城东面S311与玉兰东路交叉口处时,发现一个雕塑制作的很不错,于是下车查看一番,才知道是临西“轴承之乡”雕塑,我们到达时间是8:15左右。

要不是在此地看到这个雕塑,真不知道临西县是中国轴承之乡,只知道洛阳有个轴承厂。后来在网上查询得知,临西县是在2010年被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授予“中国轴承之乡”的,同时当年临西县轴承产业被河北省特色产业发展论坛组委会授予“河北十强特色产业”。

从网上查询得知,临西县的轴承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到1980年前后,是起步萌芽阶段。在当时全国轴承产品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临西县主要是一些头脑比较灵活的农民,从外地轴承企业或厂矿企业,购回废品或淘汰不用的轴承,经过简单工艺处理,进行翻新组装,再拿到市场销售,或直接供应企业使用。这一阶段基本属于手工作业,地下交易。
第二阶段,从1980年到1995年前后,是星火燎原的产业膨胀阶段。逐步形成了老官寨、河西、大刘等7个轴承加工销售专业乡镇,部分经销户开始走出县门,到各大中城市设立经销门店,呈现出“千家万户搞加工,千军万马闯市场”的可喜局面。这一阶段,为了引领轴承产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经充分调查论证,明确提出了“以生产中低速碳钢轴承为主,以为大中型企业配套为主”的方针。由于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定位准确,价格低廉,所以很快抢占了国内市场。但这一阶段,也存在着冒牌生产、不当竞争的缺陷,产业发展几经波折。
第三阶段,从1996年至今,是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开拓国内外市场,向生产加工国际贸易型转变,走集团化、产业化道路。同时,按照“以产兴市、以市促产”的发展思路,投资2.44亿元,建设了“中国轴承大世界”专业市场。经过30多年的发展,轴承产业已成为临西县主要支柱产业,是河北省最大的轴承加工基地、华北最大的轴承商品集散地。目前,全县轴承产业固定资产达到15亿元,从业人员达到4万余人;拥有各类轴承生产加工、检测设备1.2万台(件)、可生产加工六大系列1200多个型号的轴承产业及零部件,年产轴承2亿套。全县拥有轴承生产加工企业180多家。其中,固定资产千万元以上企业18家,百万元以上企业160多家,50家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注册商标20多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轴承交易市场方面,拥有轴承大世界、仓上、白庄、河西4大轴承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到20亿元。其中,占地500亩的“中国轴承大世界”,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功能完善的专业市场。轴承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拥有轴承经销门店2800多个,在外经销人员1.2万人以上,并且全县轴承出口企业有50多家,产品出口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交货值达到4亿元,年直接出口创汇400多万美元。2007年,轴承产业营业收入32.8亿元,完成增加值23亿元,出口交货值3.8亿元,缴税5256万元。
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条捷径。临西县通过建设“全国知名的轴承之乡”,加快了小城镇经济之发展,也增加了小城镇经济之活力。
轴承之乡雕塑上的轴承特别显眼,一看就是个巨型轴承!
轴承之乡雕塑的寓意是希望临西县的轴承事业繁荣昌盛、蒸蒸日上!
我们这次出来旅游,事前并不知道临西有个“轴承之乡”雕塑,遇到这个雕塑纯属偶然,当然遇到了就要游览一下,并拍照留个纪念。我们在这个雕塑处游览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之后继续开车向着万和宫方向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