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舜帝陵
2016年10月2日上午,我们游览完运城夏县的司马光祠后,直接开车30多公里来到了运城盐湖区的舜帝陵继续游览,到达时间是10:45左右。

舜帝陵景区占地1778亩,分为景区和陵区两部分。景区由舜帝广场、神道、百花园、植物园、雷泽湖、妫汭河以及游乐场、猴山等组成。景区内松柏苍翠、百花争艳、波光潋滟、道路阡陌。景观水系贯穿南北,皋、夔、稷、契四座拱桥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无不彰显北方园林建造者的智慧。
下幅照片是舜帝陵景区前的舜帝广场上的石刻雕像。


舜帝陵位于运城市西北的鸣条岗上,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据孟子《离娄下》中曾经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


穿过上面的有点类似于彩虹的大门后,直接前行1公里左右的路程,就来到了下幅照片中的牌坊处。

该牌坊应该是后建的,但是石狮子应该是老物件,因为风化比较严重。
穿过上面的石牌坊,就来到了舜帝陵的售票处。售票处以北就是舜帝陵的陵区了,陵区坐北向南,分为外城、陵区、皇城三部分。山门以南为外城,自南向北依次为石牌坊、重华桥、娥皇桥、女英桥、护城河、古柏广场、舜歌南风坐像、生死相依的一组千年古柏、柏林。下幅照片是在售票处旁边的文保碑,可是响当当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办理好入景区的手续后,我们直接进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大的圆形的广场,在广场的另一侧,也就是北侧是舜歌南风坐像,塑像前面有2个华表,都是后建的。


舜歌南风坐像前的华表。

广场东侧是下幅照片中的巨石,上面写有“源”字,看来这里也是华夏民族寻根问祖的地方之一。

穿过舜歌南风坐像继续向北走,就来到了古柏树处。

支撑摇摇欲坠的古柏树的,是用砖垒砌的砖台。在砖台的一面有一块石碑,内容没有仔细看。

古柏的介绍。
古柏林。

古柏的根系。

从古柏林向北就是舜帝陵陵区的重华门。下幅照片是舜帝陵前的神道,远处的建筑就是重华门。

舜帝,姓姚,名重华,因其祖先曾封于虞(今永济市虞乡镇),故史称虞舜。舜是传说中我国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传说舜年幼丧母,经常受后母虐待和父亲的棒打。但他却以孝悌而闻名天下。后受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并将其女娥皇、女英婚配与舜。舜举贤任能,举荐“八恺”、“八元”著称的苍舒等十六人辅佐尧帝,除去鲧、共工、颧兜、三苗等恶人,使天下大治。尧死后,舜即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特别是命禹治平水患,使民安居乐业。故舜帝受万民拥戴,死后葬于鸣条岗。
下幅照片就是舜帝陵的重华门,看起来比较破旧,是老物件。

重华门上的匾额上写有“有虞氏舜帝”。

重华门上的精美的木雕。


斗拱和木雕。

重华门两侧的砖雕“龙”。

站在重华门上,向南看到的神道的场景。

舜帝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后毁于元末战火中。明正德初(1506年),乡人重建。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大地震中又遭毁坏。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安邑县令吴愈再次重建。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的大地震中又为瓦砾,仅存正殿。次年,在乡人王步洲等倡导下,重建舜庙。
下幅照片就是从重华门北侧看到的,实际上就是一个戏台。

继续向北走,就来到了献殿。

献殿上的匾额。

献殿建筑上的斗拱。

献殿的北面是享厅。

享厅上的匾额。

享厅墙壁上的舜帝陵冢的介绍。

享厅的北面就是舜帝的方形陵冢,陵高3米,周围51米。陵冢上有数千年五指神柏,槐相交翠,郁郁葱葱。

舜帝陵前嵌有邢其任书写的“有虞帝舜陵”石碑,旁立“有虞氏陵”石碣1块。

舜帝陵两旁的石人相生,可惜头部均已顺坏,遗憾!


舜帝陵旁的《祭舜帝文》碑,是近几年新立的。

在舜帝陵的左侧是关公祠。

关公祠内的关公当年的栓马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