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古城历史回眸

标签:
旅游 |
一、历史沿革
织金县汉代属汉阳县,宋属罗氏鬼国版图;元朝属乌撒(今威宁)宣慰司;明属水西宣慰司;清初改为平远府;康熙二十二年(1685年)改府为州,属大定府治;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平远县,民国三年改为织金县,1950年后隶属毕节专区至今。
现已有多件旧石器时代文物出土,证明了织金县所处区域是远古人类繁衍生息之地,在殷、周时属鬼方,春秋战国时属大夜郎国,唐代时彝族默部首领穆阿扯袭取织金东山部落,诛杀仡佬王巴慕腊,从此,织金便成为彝族默部世袭之地。明朝末年,出生于织金洞附近的贵州宣慰同知、彝族首领安邦彦领导了轰轰烈烈的西南民族大起义,崇桢三年(公元1630年)起义失败后,在今织金县城处建立了毗那城。清初,吴三桂镇压水西彝族后,于康熙五年(1666年)设平远府,后改为平远州,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平远县,民国三年再改为织金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然沿称为织金县。
据史料记载,自秦伐夜郎之后,我国南方经历了一段长时期,远距离的民族大迁徙。原居住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荆楚蛮夷”向南方大迁徙,来到了包括织金在内的贵州地区定居下来,他们就是当今织金地区苗
二、建城沿革
古城形成于明初,名比喇,作为府(镇)、州驻地始于康熙四年(1665年)。初以木材为建筑材料修建城墙(围),次年毁,复以原木为材料重建,设5门。东门叫迎旭,南门叫毓秀,西门叫来爽,北门叫永安,小东门叫登春。七年(1668年)重建,以泥土为材料垒筑城墙,是为土城,城墙高2.66米,周长2420米,城墙外围修筑壕沟,深3.33米,宽4米。
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拆土城,用方整石为建筑材料,始为坚固石城,五座城门上各修建城楼。石城墙比原土城墙高、宽。咸丰三年(1853年),维修城垣及城门。同治十三年(1874年)修五门城楼,除小东门名称未更改外,将东门更名为宝日,南门为韶和。西门为星成,北门为望华。此外,在上水关(今新桥)和小东门修建石碉各1座,分别叫做“砥柱安澜”、“平阳半壁”。
1952年,城墙被拆除。
三、古城格局与建筑特色
1、古城格局
织金城群山环抱,环城诸山层次分明。近城有东山、鱼山、大石岩等,山山俊秀玲珑。外围城东群峰耸立山峰之间峡谷幽深,峭壁对峙,雄奇险峻,蔚为壮观。城南有“风岭朝宗”发脉,城北有“墨峰耸秀”锁水。城内一水南北穿流,将城划为东西两半,而又以“贯城五桥”把东西两城连为一城。穿城河段天然石岸犬牙交错,沿岸绿树成荫,两岸井泉喷涌,四方井、冒沙井、回龙潭……大小70余处,把城池装扮为泉城。城里城外寺庙、庵观、楼阁等古建筑20余处,使织金城享有“古迹城”美誉。
2、街巷特点
在清代,县城先后修建街巷16条。城中部建长寿街、聚宝街、广通街(今新华路大部分)、经司巷,东部建朝阳街(约为今新华东路)、织金街(今工业路)、察院街、宾兴街、顺城街,南部建通顺街、交济街(今小市上),西部建长兴街,北部建清宁街、将军街,东北路一带建兴隆街、天柱街。街面多为土质或碎石铺成,一部分街面为片石。
民国时期,县城建街道23条。即:中正街(今财神庙至仓巷道段)、九对街、卖油巷(今十字街口至太平桥)、东门街(今新华东路)、烧锅市(今工业路)、铧口街(今体育场北部一带)、小东门、口袋街、顺城街、龙潭坎、吏目街、南大街、南门外街、小街(今南通路)、濠头、西前街、西后街、大水沟、白家坝、人寿街、正顺街(亦称黄七坡)、清宁街
解放后,县城建设有所发展,街道逐渐加宽加长。50年代初,将贯穿城中心的南北大街扩建为沙石混合路面,修建环城路为汽车道。70年代,扩建新华南路为8米,逐步更改县城街道名称。先后将碎石、石板街面改建为混凝土街面或柏油路面,截止1992年底止,县城内外共建有各类质地街面46条,总长18.426公里,街面宽度为2.4至10米。
3、传统建筑特色
织金的建筑有两个最最显著的特点,一是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如斗姥阁、隆兴寺、城隍庙等这类建筑,各有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位置分布得体,均按周易八卦方位修建,布局别具一格。主要建筑群多以中轴线为主,按清《营造则例》修建,部分则依地势而建,具有地方建筑特色。民国时期,民房逐渐增多,除主要街道按特定方位修建外,大部分以房主意见修建,故房屋建筑参差不齐。二是用石料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建筑物除城墙和桥梁外,石塔、石坊建筑是县城的建筑特点,具有地方特色。
四、历史文化资源
(一)古建筑
织金县城虽然开发较晚,但堪称文物古迹的建筑不少,有庙宇,有碑塔,有牌坊,有桥梁,有墓葬,还有民族风情村寨,实为文化名城。
财神庙:在县城中,坐北朝南,北面是凤西书院,南面对中心大街,东面是九头对小街,西北紧邻北门大街。
财神庙始建与清初(详年待考),后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乾隆四十八年(1783)州民捐资重建。据财神庙碑记载,承建这一庙宇的掌墨师未完工便去世了。后由其女继续当掌墨师把庙建成,所以织金人说财神庙是女工程师设计建造。
1980年9月,织金县革命委员会把财神庙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6月改为县文化馆管理。1985年11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省文化厅拨款32万维修,现已按“修旧如旧”的原则维修结束,重放异彩。
鱼山:位于织金城东北端,距城中心五百米。其山四周悬崖绝壁,山根有一个南北沟通的穿洞。远望此山,其形酷似僧人使用的木鱼,故而得名。山壁上有大小六块石刻,多是些德政之碑。山上建有黑神庙、对厅(又名碧琉璃舍)、济赋亭、藏书楼、且住亭,还有鱼池、花圃。
斗姥阁:在县城东北部月华桥东南侧小石山上,坐东向西,面临贯城河。始建于康熙六年(1667),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由阁、左右凉亭、正殿、武侯祠、偏殿倚山势组成阶梯布局的建筑群。
武侯祠已于1982年由县政府撤迁于东山。偏殿及山门均拆毁。现斗姥阁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龙庵:在县城内南部,由前殿、后殿、右禅房、左山门及东南临贯城河岸的得月楼组成,坐北向南。始建于康熙八年(1669),光绪十三年(1887)续修。山门为穿斗式木结构门,前后殿均为悬山式木穿斗结构建筑。整幢建筑内部奇特,外观优美,实为织金城内游览景点。现一楼四廊的中壁改用砖砌,分为前后左右4间;二楼前后六合花窗改为前2后4方格窗,作为县粮食局的职工宿舍。
紫竹庵:在县城南门外西侧虎丘山上,坐南向北,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因供奉观音,传说观音居于南海岸上普陀山紫竹林中,故以紫竹为庵名。系重檐悬山顶穿斗式建筑,八翼角起翅。
文昌阁:又名梓桐阁,在县城东郊,坐南向北,始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原址在县城东门外,后被毁。嘉庆七年(1802)移建于双堰塘南的文昌宫后,与文昌宫构成布局美观的建筑群。
白衣庵:在县城东南隅,坐东向西,由前后殿、左右厢组成四合天井,系封火山式硬山顶建筑。前后山墙不相称,前出檐部分榫头顶端成平形起脊,脊上盖小青瓦;后样头顶端成斜形,无脊;后壁为山墙封檐。白衣庵始建于乾隆六十年(1795),嘉庆七年(1802)重修,从布局到结构在织金庙宇中均别具一格,颇有观赏和研究价值。50年代初前殿拆毁,1981年将原址建东山公社办公楼。现仅存后殿和左右厢。
玉皇阁:在县城东北城墙绕抱的龟山上,又名迎祥寺,坐东向西。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嘉庆、道光年间两次重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又修整,由阁楼、前殿、后殿及禅房组成。前临文浪北腾,西南与奎阁隔河相望,南衬斗姥阁,背靠鱼山,人称其势为“金龟锁水”。
玉皇阁建筑壮观雄伟,阁楼正中塑观音,左右塑十二圆觉,正殿塑玉皇大帝,后殿塑三清四帝,为儒、佛、道三教合一庙宇,对研究我国宗教历史很有价值。现各幢建筑保存基本完整,仅前殿左山墙前后倒塌,后殿踏跺改为水泥斜坡路面,左厢空地及右厢改建为仓库。
奎阁:又名苍圣阁,在县城内北部,坐西向东,前临贯城河西岸,西南邻凤西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光绪十三年(1887)重修,系3重檐,8角攒尖顶木结构建筑。解放以后,织金县人民政府曾先后两次拨款维修,先后作为织金中学图书阅览室、县工会办公活动地点。1974年,织金县革命委员会批准拆除,将原址建县广播电视办公楼。
东山寺及佛塔:在县城东门外半公里处的东山西侧,是依山而上由山门、前殿、正殿、钟楼、鼓楼及观音阁组成的梯级建筑群。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光绪五年(1879)重建。
观音阁,建于山顶两面慈云洞口,木结构建筑,外观完整。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佛塔即和尚墓塔、又称和尚塔,在县城东门外东山寺前南侧60米处。原有10余座,现仅存2座,分南、北并立。东山佛塔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织金东山寺的一部分,对研究织金县的佛教历史有宝贵的价值。
隆兴寺:又名水月庵,在县城东面,距城仅3百余米。殿宇建在“三潭滚月”的边缘,坐北向南。北临猪巴巴龙潭,对望鱼山;南隔瓦窑龙潭,仰望东山;西接地藏寺,与文昌阁相望;东北面是黄泥龙潭。此寺与东山寺、地藏寺、寿福寺合称为“织金四寺”。隆兴寺附近的猪巴巴龙潭、瓦窑龙潭、黄泥龙潭形似鼎足,每当皓月当空,晚风逐浪,但见明月滚滚,水天一色,故名“三潭滚月”。寺有前殿、后殿、左右偏殿,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1980年9月,织金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福寺:又名三楚宫,即三楚会馆,在织金城内南大街西面,坐西向东。有大殿、戏楼,左右厢房及牌坊等古建筑,为湖南、湖北、江西一带落籍织金的人积资修建。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原址城南关外移建于现址,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841~1845)重修。于1991年垮塌,县印刷厂将原址建厂房。
文庙:又名圣宫,位于县城内北处。北临玉屏山,南与州署(今县政府)相对,西与城隍庙(今看守所)毗邻,东隔北门大街与凤西书院(今县委)相望。坐北朝南,是县内庞大的长方形古建筑群,由牌坊门、伴池、棂星门、大成门、天赐台、大成殿、崇圣祠及东庞西庑组成,南北长169米,东西宽47.5米,占地8027.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586平方米。
织金文庙是建筑较早、且规模宏大的寺庙。也是县内最早的办学场所。三百多年来虽几经毁损,但多次修复,原貌犹存。民国期间将其办为一男小。1950年至今仍为县城关一小。1958年校方将天赐台浮雕石柱栏杆拆除;1978年又将后宫拆出,于原址建钢筋水泥结构教学楼,且将天赐台、伴池栏杆的浮雕石柱作基础,今仍可见。1980年9月,织金县革命委员会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将大成门撤除,建成钢筋水泥结构教学楼。1990年因无力维修,经绘图拍照后将棂星门拆除。
关帝庙:即武庙,亦称关岳庙、关圣殿。在县城南门外,坐西向东。始建于清初,原址在州署侧,康熙四年(1665)知府刘勇移建于南关外;康熙二十八年(1689)、乾隆五十八年(1793)、道光二十一年(1841)几次重修,由前殿、后殿、左右厢组成。1981年城关二小在庭院上新建了4层教学大楼,1987年因此殿宇建筑工艺一般,且无力维修,经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现场查勘,决定拆除。
龙王庙:在县城内龙潭南岸,坐南朝北,由大殿、左厢、山门组成,始建于清朝初年(详年待考)。大殿为悬山顶式木结构建筑,方整石面基础,檐柱有面圆、中八棱、底方形石柱础。
全庙为县建筑公司使用至今。前檐廊已改装成砖砌格窗,木板装封檐口,1979年将左厢3间改成2间办公室,将山门改成砖砌双扇门,左右次间新建2层砖楼房,与左厢相对。
龙王庙门前是龙潭,对面是回龙庵、得月楼,右边是忠烈祠、胜利舞台,面临回龙涌瀑,是织金名胜之一。
炎帝庙:又名火神庙、南林寺,在县城南门外,背靠古城墙,面临小河,坐北朝南,与四方井观音阁遥遥相望。始建于清康熙十年(
1953年城关区将大殿的六合门拆毁改作粮仓。后被县农具厂用作锻铁铸造车间,除屋架尚存外,其他附属物及装修部已改变,现是农具厂仓库。
忠烈祠:又名节孝堂,后改名黄家祠堂,在县城内南隅龙潭南岸,北面是回龙涌瀑,南面是小河,东面与灵应庵毗邻,西面紧靠龙王庙,由正堂、左右厢、戏楼、山门组成。正堂原为悬山顶式木结构建筑,如年代中期接近倒塌,现已改为砖木结构。忠烈祠从50年代后期起为县手工业联合社使用,现为县综合厂。
(二)民居
尚存质量较好的民居有王家朝门、黄家朝门、陈家朝门、谌家朝门、周家朝门、胡家朝门。
(三)古桥梁与古泉井
回龙桥:建于清朝年间,古代石拱桥,1974年培修。
月华桥:修建于清顺治辛丑年,桥乃碗大粗细碎石砌成,故又名碎石桥。桥头有碑,碑被人作砌墙使用,原样已变。
太平桥:建于清朝年间,为古代石拱桥。1979年重建,增大了跨度,1981年城建局装建石栏杆。
四方井:在县城南门外南通路东侧,面积12平方米,深2.5米,为城内外水量最大的清泉之一。水质纯正,清凉可口,周围居民皆以之为生活水源,因井口呈方形,故名“四方井”。纵然暴雨,水色不浑,一年四季挑水、冼衣、淘菜者络绎不绝。井西坎上建有龙王庙,每至隆冬,井面白雾缭绕庙宇,香烟水汽难辨,观者舒心悦目。1964年翻修井坎,将原方形改建为长方形,并与井南坎上竖石碑一块,刻名记载数百居民捐资修整四方井之事。
龙王庙井:城小东门外,距鱼山右侧不远处的石山脚下。井长约1.8丈、宽I丈许,从石隙中涌出,清沏透明,夏日水涨甚丰,冬日干枯。
回龙桥水井:位置在城中贯城河岸边,供附近居民饮用。
月华桥水井:距桥约20米,水质清澈见底,井经修建后建成大小二池,一专供饮用,一为洗菜用,此井泉水甚丰,附近几街居民均得使用。
蔡家井:在县委内靠贯城河岸,水质清凉,供县委机关职工饮用。
皂角井:在小东门口袋街附近凉浆河岸边,井的位置比河面高,贯城河水涨时,此处水清,附近居民都到此汲水饮用。
龙泉井:城东门外东山左侧,水自石洞中流出,暴雨后各处皆混浊,此水独清,夏日取出饮用,凉透肺腑,上面石壁上画有龙神图像供祭祀。
双堰塘:即“双潭对镜”
三潭:即县城八景之一的“三潭滚月”。在东门外距城约1里,清初建有庙宇名隆兴寺。现水量已不如前丰盈,水位降低,夏日多有人在此游泳,有抽水装置供灌溉之用。
回龙潭:即“回龙涌瀑”,近有得月楼。此处水高于穿城河形成瀑布,水质很澄清,深有数十米,地下水涌出处,冲出净沙6、7处,在岸上,可观望鱼群常在冒沙边上游嬉。潭与河水之间有一三角小洲,清代设有炮台1座,控制“上水关”。昔时有私家花园1座,建在小三角洲上。
兴隆潭:在城内小东门,与双潭挨近,四时清澈,好钓鱼者多在此垂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