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水社会 | 常培杰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

(2017-01-19 10:12:57)
标签:

杂谈

​2016年12月18日,伴随“山水社会——测绘未来”巡展最后一站在北京落地,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山水社会:一般理论及相关话题”论坛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召开。论坛由王南溟发起,邀请到常培杰、戴志康、邓小南、范迪安、刘守英、渠敬东、邵亦杨、沈语冰、孙向晨、王纯杰、王铭铭、应星、张圣琳、朱青生众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山水社会”的议题。

http://wx4/large/4db9b48dgy1fbvpr42s3mj21kw12ke82.jpg常培杰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 />

常培平博士以“当代艺术中的历史感及其形式:以‘物性’为中心的讨论”为题阐释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杜尚开创了一个传统,即艺术作品要回答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差异性。正是从杜尚开始,艺术开始向生活进军,艺术作品与生活用品没有区别了。现代以来的艺术语言都在杜尚的传统内,表面上看是求新的,背后则是艺术语言与艺术技法的自我重复。如果一个作品在艺术史内不能创造出新的差异性,那么它就是一个失败的作品。但是如果艺术史内的传统没有被重复,那么它又不成其为一个传统。这是艺术史上的一个悖论。常博士进而阐释了当代艺术中的历史感问题。他认为古典和中世纪的艺术是目的论的,是朝向宗教的。而现代艺术是面向当下的,面向当下的历史、当下的经验。历史是具有历史性的,现代艺术在失去了目的论之后,建立了新的艺术传统:艺术是对时间过程的挽救,挽救当下的经验、挽救当下的生活。超现实主义认为应该通过艺术来改变社会,很多理论家已经对此进行反思,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许多人强调艺术的自律,除了社会不应干涉艺术的发展外,艺术的自律同样也蕴含着艺术不要介入社会领域的要求。中国很多的艺术作品都有介入社会的冲动,但影响力往往也都局限在自己内部。那么当代中国艺术的功用是什么?常博士认为,把日常的、司空见惯的东西从日常生活中拉出来,使得它丧失掉自身的日常性,使我们重新发现自己的生活,正是艺术的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