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和〈战争与和平〉之比较
印象中,帕斯卡在《思想录》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大概是说,当你试图认识一个作家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人,当你试图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作家。帕斯卡的思想录可以说是一种片断式的随想集,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读者很难了解帕斯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获得这样的感受的,不过这句话如果形容《红楼梦》和《战争与和平》的阅读感受是很贴切的,读红楼梦的时候,读者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一个人,无论这个人是贾宝玉还是林黛玉,总之这些人都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读战争与和平之后,所得到的了解更多是关于托尔斯泰本人的。在战争与和平开始时,两个男主人公见面的第一次谈话就是安德烈公爵奉劝皮埃尔千万不要结婚,否则就会一直消磨在女人和交际场所中,读者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对婚姻的理解来自作者托尔斯泰本人,因为人们知道托尔斯泰的婚姻貌似也的确如此,相反在红楼梦里面人们可以说贾宝玉是曹雪芹以自己为原型,但是仍旧不能从贾宝玉身上得出任何确凿的可以被认为是曹雪芹的观点和意见,贾宝玉就只是贾宝玉他自己。
战争与和平主要写了三个家族的故事,也分别有三个男主人公,皮埃尔,安德烈,罗斯托夫,三个人就气质和性格上各有差异,不过都是在某些方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这也是托尔斯泰努力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吧。就最终结局看,罗斯托弗娶了安德烈的妹妹,安德烈(前妻难产而死)本来要续娶罗斯多夫的妹妹,由于一系列的问题没有娶成,不过后来安德烈在战争中死了(并不是没有娶的原因),反正后来皮埃尔娶了罗斯托夫的妹妹。
在托尔斯泰笔下,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每个人所做的事情都是合乎这个人的逻辑和需求。其中有一个年轻有为的青年,鲍里斯,他唯一的目的就是娶一个有钱的小姐,因此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上流社会交际,最终选定一位刚刚死了弟弟的朱丽叶,毫无疑问她的嫁妆会因为弟弟的死而倍增,这个朱丽叶也是怀着忧郁而快乐的心情面对几乎整个莫斯科的青年,当鲍里斯向朱丽叶表白的时候,朱丽叶则怀着美好心情聆听鲍里斯的全部表白,并为以一座庄园和一片森林就能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感到高兴,两个人很快投入到婚姻生活中去了。不仅仅是如此,其他的人也都有各自所要做的事情,皮埃尔在继承父亲庞大的财产后,理所当然地娶了交际圈中有名的美女海伦。所有人都认为这是顺理成章,他也一度这么认为,婚后他才发现问题的所在,不管怎么样婚姻并不幸福,皮埃尔在与所谓海伦的情夫决斗后,最终在共济会(一种基督教组织)里面找寻到了精神的满足,从此皮埃尔开始一种单身的读书生活。
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就不具有类似战争与和平里面人物的那种确定性,贾宝玉是纯粹的无所事事的一个“人”,任何社会性的东西都无法在贾宝玉身上找到根据,正如贾宝玉的伙伴们都认为的,即使你不打算科举考试,也应该会一会为官做宰的人,谈谈仕途经济学问,贾宝玉到是很气势凌人的对他的伙伴史湘云发了一通火。贾宝玉这个样子到很像存在主义作家加缪所描述的“局外人”。加缪所描述的局外人除了工作日去上班以外,一点正经事情都没做,在母亲的灵堂抽烟喝酒,之后在母亲的葬礼结束后,和女朋友到处玩乐,最后还卷入了与阿拉伯人的冲突,打死一个阿拉伯人等等,最终法院对这个局外人判死刑,其中最大的罪责不在于打死阿拉伯人,因为当时阿拉伯人近在咫尺的对他亮出了刀子,他可以算正当防卫,总之罪不至死,最大的罪则在于他在母亲去世之后所表现的道德沦丧,以至于被人们认为他是穷凶极恶的罪大恶极的人。很显然,贾宝玉的父亲也是以同样的观点来看待贾宝玉的,在贾政要实施家法,打死贾宝玉的时候,别人上来劝阻,贾政说,难道要等他做出杀父弑君的事情来你们才不会为他求情么。问题是谁说不受社会性道德的约束就会成为穷凶极恶的人。他们只是乐于成为局外人而已,只是身不由己,总是由于自己的一些事情使自己不仅没做成局外人,恰恰相反自己反倒成为舆论的中心人物了。对加缪的局外人来说就是不小心打死了阿拉伯人,对贾宝玉来说就是不小心害得金钏跳井,害得蒋玉菡被抓而已。
在战争与和平里,如果就家庭方面和红楼梦对比的话,罗斯托夫家族和贾宝玉家族有一定的可比性,尤其是罗斯托夫家从小也有一个亲戚女孩叫索尼亚,两个人从小相爱,尤其是索尼亚深深地爱罗斯托夫,但是不同的地方在于同样是寄居在亲戚家,索尼亚和林黛玉相差太远了,索尼亚完全是付出型的,她给与罗斯托夫自由,也就是说她允许罗斯托夫如果遇到更好的女孩或者其他情况有违背他们之间誓言的自由,最终索尼亚还给罗斯托夫写了封信,信中说明罗斯托夫的自由,而她仍将默默地爱他,原因就是因为索尼亚对罗斯托夫家怀着感恩的心情,当罗斯托夫家逐渐衰落的时候,罗斯托夫必须娶一个有钱的小姐才能挽救家族时,她甘愿为此牺牲自己,当然这也是罗斯托夫母亲近乎哀求的情况下所做的。林黛玉不知为什么却同样怀有贾宝玉那样的局外人情结,两个人算是知己,在他们眼中,所谓家族地位,经济仕途学问等等显得无足轻重,只是单纯的关注个人的生活,从林黛玉所受到的尊敬看,这样一种心态肯定不是绝对的恶的。至于为什么加缪的局外人和贾宝玉都被各自的主宰判了死刑,也许就是单纯的价值观的冲突了,这种价值观的冲突是高于善、恶本身的。如果说善恶是通过人的行为决定的,而人的行为的决定根据,无非要么纯粹来自个人,要么来自所谓的对他人的责任。当然,康德相信,单纯的仅通过个人的纯粹理性所做的事情就是善的,这样两种价值观就不会有冲突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