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的调查显示,教育水平较低的人,比教育水平高的人,更容易患上慢性病及过早死亡。这一调查结果出乎大多数人的意外,因为长时间以来不管媒体报导还是健康宣传,高知识阶层一直是焦点人物,白领、IT人士的健康忧患一直在高调宣传,殊不知,这个健康调查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这次的调查显示慢性病的患病率有下面三个特点:
1、教育水平越低,慢性病患病率越高。
受教育13年以上,慢性病患病率为18.1%,未受教育人群慢性病患病率47.7%,列患病率最高,表明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群慢性病患病率呈现明显差异。
2、经济收入水平与慢性病患病率无直接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300元以下患病率21.5%,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患病率21.1%,表明经济收入高低与慢性疾病患病率之间无显著差异。
3、不同职业慢性病患病率亦呈显著性差异。
工人的患病率为12.2%,机关干部为10.0%,分别排在职业性患病的前两位。军人的患病率最低,仅约0.4%。
慢性病显现出上面三个特点其实是有原因的。
1、教育水平越低的,对健康知识的了解较少,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正确地进行自我保健,从而增加了患病率;
2、在调查中发现,教育水平低的人群中抽烟喝酒的比例非常高,这也是导致慢性病的主要原因;
3、当个人收入低于某一特定水准,收入越低,个人健康状况越差,而且健康恶化程度会随着收入的降低而增大,而一旦收入达到某一特定水准以上,健康状况就不再随收入而变动。比如说一个月挣3000和一个月挣30000的人相比,健康状况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4、工人患病率高的原因与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医疗保健知识,加上工作环境存在与慢性病相关的职业危险因素以及较强的体力劳动有关;
5、机关干部的患病率高,主要与精神压力大,缺乏体育锻炼、久坐以及频繁的社会活动中的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6、军人患病率低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直接的关系。
慢性病的预防重于治疗,所以普及健康知识是关键中的关键,下面十点是经常出现的慢性病预防的误区。
误区1 慢性病主要危害高收入国家。
事实上,超过4/5的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据世界银行披露,全球慢性病死亡分布为高收入国家占20%,低收入国家占35%,中低收入国家占37%,中高收入国家占8%。
误区2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应该先控制传染性疾病再控制慢性病。
而实际上,这些国家正处于新老公共卫生问题的双重挑战。既要开展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又在城市地区面临慢性病危险因素与死亡快速增长的威胁,因此,慢性病控制不容忽视。
误区3 慢性病是富贵病。
但事实是,至少在发达国家穷人却更多地遭受慢性病的威胁,更多的贫困人口死于慢性病。此外,慢性病可以导致持续的经济负担,使个人与家庭因病致穷。
误区4 慢性病主要影响老人。
但据报道,几乎1/2的慢性病致使低于70岁的人早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年人特别容易遭受慢性病袭击,在这些国家的人患慢性病趋向年轻化,死亡年龄偏低。
误区5
慢性病主要危害男性,特别是心脏病主要影响男人。
而事实上,慢性病包括心脏病对男女性的影响几乎是相同的。
误区6
慢性病预防是个人的事,与政府无关,患慢性病是由于自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患病只能归结于他们自己。
事实上,每个人都具有公平获得健康生命的权利并拥有健康选择时,才可能达到全部的健康效果。特别是孩子,他们不能选择居住的环境和饮食,暴露被动吸烟之中,他们也没有能力了解长期行为的后果。穷人同样受限于他们的食品,生活状态及获得教育和医疗的权利。
误区7 慢性病不可预防。
而实际上,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已知的,如果这些主要危险因素被消除,至少可以预防80%的心脏病、脑卒中、2型糖尿病及超过40%的恶性肿瘤的发生。
误区8
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开展慢性病预防的费用难以承受。
而实际上,对于世界所有国家包括撒哈拉地区来说,一系列的慢性病干预是非常具有成本效益的,且许多方案在实施时也是非常低廉的。
误区9
有慢性病危险行为也可长寿。
“我的父亲吸烟严重,但活到了96岁。”在任何人群中总有某些不能被大多数典型模式所证实的现象,对于慢性病,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有些人很少有慢性病危险因素,但依然患上慢性病,或者在年轻时就死于慢性病并发症。这些情况不可避免地存在,但很罕见,绝大部分的慢性病都可追踪到主要的危险因素,并且通过消除这些危险因素而获得预防与控制。
误区10 慢性病死亡不可避免。
死亡终究会来,但死亡不应该是痛苦或提前死亡,许多慢性病并不导致直接死亡,而是令生活质量下降,使你日益虚弱,使你更加贫穷;死亡不可避免,但非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避免,因此,做好慢性病的预防能够使你生活质量更高,生命价值得以最大体现。
相关博文推荐
吃快餐犹如喝海水
压力正在蚕食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时尚生活或成为杀害后代的元凶
探秘:性感穿着或不利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夜班可能致癌
不良生活方式成头号健康杀手
健康膳食,健康血压
营养物质的日推荐摄食量并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