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门(图片来自网络)
北京纪游之五:潭柘寺里遇高僧
潭柘寺是北京又一座古老的寺院。距离北京城35华里,距北京阜城门41华里;距戒台寺只有几华里。它始建于西晋,至今已有近17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地区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庙。北京民间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说法,即先有潭柘寺,后才有北京城。
潭柘寺一绝——“流停杯”
潭柘寺在晋代时名叫嘉福寺,唐代时改称龙泉寺,金代御赐寺名为大万寿寺,在明代又先后恢复了龙泉寺和嘉福寺的旧称,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其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而民间一直称其“潭柘寺”。
千百年以来,潭柘寺一直以其悠久的历史,雄伟的建筑,优美的风景,神奇的传说而著称于世,也倍受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青睐。从金代熙宗皇帝之后,各个朝代都有皇帝到潭柘寺来进香礼佛,游山玩水,并且拨出款项,整修和扩建寺院。王公大臣和后妃公主们也纷纷捐出己资,大加布施,民间的善男信女与潭柘寺结有善缘的更是成千上万,他们长年向潭柘寺布施、斋僧,并且自发地组织了数十个民间香会,集资购买土地田产,捐献给寺院,成为潭柘寺维持日常巨大开支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到了清代,潭柘寺在寺院规模、土地财产、宗教地位、政治影响等方面都达到了鼎盛时代,特别是康熙皇帝把潭柘寺定为“敕建”后,这里便成为了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其戒台殿屋顶的黄色方快,就象征着潭柘寺是一座无比尊贵的皇家寺庙。

潭柘寺在佛教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从金代开始,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乘佛教禅宗中临济宗的领袖,也是一个名僧高僧辈出的地方。
就是在这里,我认识了一位叫常道的高僧。我的书橱里,至今都珍藏着一本北京潭柘寺赠送的《地藏菩萨本迹录》的经书,这是潭柘寺印送的经书之一。这本薄薄的经书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在这本经书的扉页上,有潭柘寺高僧常道的题词:
大愿悲苦救群迷
愿做菩萨福荫子
其落款是:潭柘寺苦恼僧常道
记得那是农历的八月初一,正好是周末,我和侄女夫妇及她的朋友一家去潭柘寺游玩,没想到正碰上寺院有大法事。在一群做法事的和尚中,那位身披红色袈裟的中年长老格外地引人注目。这个中的原因,一是因为他身披的红色袈裟格外醒目;二是他的神情非常的专注,功课做得非常的认真。我们跟随着他们做法事的队伍一连走了好几个殿,才离开他们去寺院内走走。
没想到的是,当我们在寺院里走了一圈,观看了那黄色方块的戒台殿顶和那寺院一绝的“流停杯”,来到寺院前面的大坪里时,我们又一次和那位中年长老见面了:他正在那里和游客们交谈!
好奇心驱使我立即走向前去,想听听长老与游客究竟在谈些什么?只听他在向游客耐心地解释着什么,然后告诉游客,这座寺院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他说整个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佛教寺庙之一……他如数家珍一般。这更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就站在人群的外面,认真地听他介绍,只是,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这种谈话已经无法继续下去。有人朝长老递上了一个本子,请长老题词。他欣然接过来,看了看那人,即在那人的本子上写下了一行字;又有人递了过来,他又接了、写了,一点儿也没有不快之色。于是,我也将进院时他们送的那本经书递了上去。他接过书,把我看了一看,说,“你也念我们的经书?”
我说,“学习学习。”
他说,“很好啊!”接着,他就在我的那本书上写下了那两句话。我一看他的落款,便问:“请问师傅,为什么要称自己是苦恼僧呢?佛门也有烦恼吗?”
他说,“一样。人间处处有烦恼,就看我们怎样对待。”
“那您有什么苦恼呢?是因为红尘的喧哗,佛门的清静反差太大吗?”我又问。
他朝我笑笑,说“阿弥陀福!这也是其中之一吧。但也不止这些。佛门有佛门的烦恼,红尘有红尘的烦恼。你说对吗?”
“我是说,您个人有什么烦恼吗?”
“有啊!”他并不回避这个问题,又说:“但这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
又有人给他递上了本子。他接了过来,又低头给别的游客题词去了……
千百年来,潭柘寺历代的高僧大德们,为了弘扬佛法,为了潭柘寺的发展,为了繁盛寺院的香火,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有的在《高僧传》上标名,名传千古。今天的常道长老完全继承了名僧的传统,对信众和游客充满了爱心,他才能与游客们做这样平等的交流。
衷心祝愿潭柘寺延续千年的香火绵绵不绝,旺盛如初!
2007年11月1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