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道”及其哲学意义
(2008-12-26 20:54:03)
0 前言
“道”是老子思想的中心概念,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围绕“道”而展开的。综观《道德经》洋洋五千余言,“道”这个词在其中出现达七十六次之多。这些“道”字,字体符号虽然完全相同,所涵盖的哲学思想却纷纭复杂,内容极其丰富。本文对老子 “道”这一基本概念进行了整理剖析,旨在理顺“道”之脉络,为整体把握《老子》哲学思想打下一定基础。
1 《老子》“道”之索引
“道”这个词在《老子》中共出现七十六次,在全部八十一章中,其中有三十七章提到“道”字,占章回比例的46%。下面按出现顺序整理如下(为了节约篇幅,只节录了有关内容):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第二十三章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八章 ……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五章 ……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第七十三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 老子“道”的哲学含义
由上面索引知道,老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含义:实存意义的“道”,规律性的“道”,人生准则、人生追求目标的“道”。下面分别展开叙述,其中译文部分辑录了任法融道长、陈鼓应先生、刘笑敢博士等前辈著作的部分内容。
2.1实存意义的“道”
2.1.1 本体物性的“道”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道”是无形无名,无上无下,无头无尾,无左无右,不明不暗的东西。它无始无终,无形无象,无声无臭,不增不减,若亡若存,周流变化,永不停息。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是生天生地的始祖,众生之父母,万物的根蒂。我们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叫做“道”。它无边无际,故谓之“大”。它不断流逝,故谓之“逝”。在九霄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低,故谓之“远”,天地万物都是切身所赖,须臾不可离,故谓之“反”。“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始祖。但生物之后,它仍涵于万物之内。道与天地万物并主而共存。故此谓“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王”者,一国之主也。人为万物之灵。王为万人之首。人因与物均有私情,故应取法地之至公的自然之德,地应取法天无不覆的无为之道,天应取法大道虚无清静的真一体性。道本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道是纯粹、素朴、无色之元气,又是清静、自然、无形之虚空。故以目视而无色可见,是真色无色;以耳听而无声可闻,是谓大音希声;用手捉摸而无物可得,是谓大象无形。无色可见,无声可闻,无物可搏,此三者,只可心悟,无法睹听与捉摸,难以用语言互相咨询。所以”夷”、“希”、“微”三者是混成一物。它不上不下,不明不暗,阴阳由此而判,清浊由此而分。所以,在上而不见皎皎之光明,在下而不觉昧昧之黑暗。连续不断,无法命名。它“即色是空,即空是色”,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象。它似空不空,无形无状,无体无象。可谓恍恍惚惚,杳杳冥冥的真空妙象。道在九霄之上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低,在上古之先就存在,将来永远不毁灭。它无头无尾,无前无后,三界十方遍处皆是。所以,行之于前,而迎不到首,随之于后,而见不到尾。如能执持先于天地的亘古之道,就可以支配驾驭有形有象的万事万物。所以,无名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始和纲纪。
第二十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