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儒行》略说
(2018-09-04 15:33:05)评价儒者只从服饰来谈,不是儒者的根本,故孔子不答。鲁哀公又问什么是儒行。等到鲁哀公让孔子坐到席上后,孔子于是便从十五个方面直接讲述儒行,它们是:容貌、备预、近人、特立、刚毅、自立、仕、忧思、宽裕、举贤援能、任举、特立独行、规为、交友、尊让。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哀公于是命人给孔子设席。孔子陪侍哀公坐着,说:“儒者的德行就像筵席上的珍宝,等待着诸侯的聘用;早起晚睡地努力学习,等待着别人的询问;心怀忠信,等待着别人的举荐;身体力行,等待着别人的录取。儒者的修身自立就如同这个样子。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
译文:“儒者的衣冠和寻常人一样,做事非常谨慎;在大事情上谦让,让人觉得有傲慢之感;在小事情上谦让,让人觉得有做作之感;在处理大问题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处理小问题时,毫不马虎,好像心中有愧疚;让他去争取点什么有点难办,让他放弃点什么倒比较容易,自卑谦让地像是无能之辈。儒者的容貌就如同这个样子。
“儒者的日常生活相当严肃,其一起一坐都恭恭敬敬,说话一定要讲究信用,做事一定要讲究公正。在路上不因路的好走难走这等小事就和别人争吵,冬天不和别人争有太阳的地方,夏天不和别人争有凉荫的地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爱惜生命以等待时机,养精畜锐以备有所作为。儒者提前准备、预先谋划就如同这个样子。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
“有些儒者,即令把许多金银财宝赠送给他,即令用声色犬马去引诱他,他也不会见利而忘义。即令用人数众多来威协他,用武器来恐吓他,他宁愿去死也不会改变节操。和邪恶势力作斗争,他也不估量一下自己的本领;领受艰巨的任务,他也不估量一下自己的能耐:只要认准了就坚决去做。认准了的事,做过了从不后悔,尚未做的也不考虑那么许多。说错了的话就不再说,对于流言蜚语也不去穷究。时刻保持威严,拿定主意的事说干就干,绝不优柔寡断。儒者做事的与众不同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
“儒者把忠信当做申胃,把礼义当做盾牌,无论是出门还是在家,都时时刻刻谨守着仁义;即使受到暴政的迫害,也不改变自己的操守。儒者在操守上的自立就如同这个样子。
“尽管儒者的居住条件很差:宅院只有一亩见方,住室四面的墙只有一堵高,在墙上打个圭形小洞就当做门,门是用荆条和竹枝编织而成,有的门则是用蓬草编成,把破瓮嵌在墙上就当做窗户;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儒者虽然和当代的人生活在一起,但他的言行却和古代的君子相合;他现在做的事情,后世就将奉为楷模。命运乖舛,生不逢时,当君长的不拉他一把,做随从的也不帮他一下,那些说坏话善拍马的家伙,还要勾结起来算计陷害他。但这只能危害他的身体,却绝对改变不了他的志向。虽然处境险恶,一举一动还想着施展自己的志向,还念念不忘老百姓的痛苦。儒者的忧思意识就如同这个样子。
“儒者虽然己经博学,但仍然学习不止;虽然操行淳厚,但仍然力行不怠。隐居独处时不作坏事,飞黄腾达时力行正道。
“有这样的儒者,他在对待朋友的问题上,听到了有益的话便要告诉他,见到了有益的事便要指给他。爵位有了空缺,首先考虑到朋友,灾祸临头,首先考虑自己献身,朋友长期不得志,自己就不单独出来做官,如果朋友是在远方的他国不得志,就要设法把他招来一同出仕。儒者的对待朋友就如同这个样子。
(注:谭老师按语:<愚见>朋友: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所谓的朋友,更不是茶余饭后、钱前酒后所交之类。同门善学谓之朋,亲敬相知谓之友。)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
“有这样的儒者,他上不臣事天子,下不事奉诸侯;性情慎静而崇尚宽大,性格强毅而能从善如流,学间渊博而能服膺胜于自己的人,多读圣贤之书,以磨练自己的品行气节。即令是要把整个国家分给他,在他看来也不过是芝麻般的小事而不为所动,不会就因此出来称臣做官。儒者的行为方正就如同这个样子。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温厚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落脚点,胸襟广阔是仁的发扬,谦逊待人是仁的能力,礼节是仁的外表,言谈是仁的文采,唱歌伎乐是仁的和谐,有福同享是仁的施行。儒者具备了上述的种种美德,尚且不敢说自己合乎仁。儒者对谦让的尊崇就如同这个样子。
孔子从国外返回鲁国,鲁哀公在公馆里接见了他,听了孔子的这一席话,对儒者的话更加相信,对儒者的行为更加看重,并且说:“我这一辈子,再也不敢和儒者开玩笑了。”
前一篇:西安---甘南六日自驾游
后一篇:憨山大师《老子-道德经》经解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