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岭南禅寺
位于郴州市苏仙岭风景名胜区,居苏仙岭山顶。马岭山古有仙人苏耽坛,又名仙坛、仙人坛,祀西汉邑人苏耽,与山西南苏耽宅庙“苏仙观”(今北湖区橘井附近)遥遥相望。史志记载最早见于晋罗含《湘中记》、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 郡国志》等[1]。后移至苏仙岭,为坛祠[2]。清初名苏仙上观、仙观[3]。后习称苏仙庵院、顶庵[4],为地方公产与合郡香火福地,招僧住持,侍奉香火。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正殿。1981年大修,称苏仙观[5]。每次修建,正殿均高于厢房。1994年复为寺院,更现名。2002—2004年整修。占地面积3411平方米。坐北朝南偏东,由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寿佛殿、正殿(苏仙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方丈室、斋堂、客堂和观景台等组成楼阁式建筑群。碧瓦朱栏,雕梁画栋,依山就势,雄伟庄穆。郴州市佛教协会设此。山门朝西,横额镌“苏仙岭南禅寺”,赵朴初题。门联刻:“云雾岩巉下;乾坤指点间。”正殿分上、中、下三厅,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砖木结构,抬梁式构架,小青瓦硬山顶。殿门为三楼牌坊式,汉白玉竖额镌“敕封苏仙昭德真君”八字,传为南宋理宗御书,周以五龙捧圣浮雕。门匾“去天不远”为清范廷谋题。上厅神龛供奉苏仙骑鹤塑像,左右壁饰苏耽出世、救病、升天大型壁画[6]。两厢配殿为二层楼房。东厢屈将室系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将领张学良被幽禁处。寺后沉香石高约3米,裸石突兀成台。传为苏耽得道升天处,人称升仙石、跨鹤台。石盘上有飞升亭。亭内石碑刻近现代书画家王震绘“苏仙跨鹤图”。石台周围存历代摩崖石刻十余方。著名的有唐“跨鹤台”,元完者秃“升仙石”,明“紫云”、“龙旭宵霁鹤云朝鶱”(俗称“八字铭”),民国“南天一览”、“湘南胜地”“仙境”等。字幅最大者为“寿山”二字,阳刻楷书,字径高0.55米,宽0.45米。游人伫立台亭,巍巍南塔,湛湛北湖,碧绿郴江,湘南新城风物,尽入眼底。
[1]
在能找到典籍中有关马岭山仙人坛的记载一直到宋。
[2] 明代以后的文献提出苏仙岭有仙坛。苏岭、马岭南北相连,互为伯仲。数百年间异地重修是很正常的事了。元代前后的情况无考,然今苏仙岭上保留的2方元代摩崖石刻似乎又证明了些什么。明徐弘祖在《徐霞客游记》中描述其有前门殿、寝宫、玉皇阁等,殿前有虚堂,列楼环之。其额因“名不雅驯,不暇记也”,表明一是到明末,此坛已发展成坛祠、或祠庙的规模,二是没有正式的道观、佛寺的名称,可能只是一个仙祠或杂神庙。
[3] 清嘉庆《直隶郴州总志》卷三十九寺观中列出苏山绝顶有“苏仙上观”。简称仙观。据文考清康熙四十九年范廷谋任郴州知州后,曾大修庙祠桥亭,并在此建筑物上题匾“去天不远”,却无重修此观的记载。
[4] 据已知资料表明,清代苏仙岭的香火庙,包括上观、中观(原景星观)、下观(原白鹿洞旁乳仙宫),都是地方公产,和合郡香火福地,管理是由地方公议,根据实际情况,或招僧人,或请道士侍奉香火,僧道并无产权。由此可证嘉庆《志》中出现的“苏仙上观”、“苏仙中观”、“苏仙下观”等还只是民间习惯称呼而非正式名称,视时势或观或庙,或道或僧。清中期以后,随着道教的衰落,苏仙岭上观改称”苏仙庵院“、”顶庵“,中观改称”云中庵“,下观改称”脚庵“,没变的依旧是”习称“、”俗称“而非正式名称,源于这些公产仍然只可供佛家“栖身”而不可“为家“,变化了的是苏仙岭从此成了佛教名山。
[5] 这是苏仙岭上第一次出现”苏仙观“的名称。作为历史沿革可记录一笔。其缘由是文革后某些”文化学者“对苏仙岭历史文化的猜测和创意,这样的事情于这个历史阶段在湖南各地比比皆是。历史上郴州市区的”苏仙观“只有一个,就在苏仙岭下今郴州一中的橘井遗址旁,且在清初亦根据民间习惯改称橘井观了。
[6] 苏仙岭今南禅寺正殿前厅供奉苏仙,景星观前厅正中亦供奉苏仙。比较衡山南岳庙正殿供奉南岳大帝,道、佛宫观、寺院依入山先后分列左(东)右(西),表明了一种外来文化对地方文化,后来文化对先进文化的尊重。所以苏仙岭历史上道、佛两教不管如何衰兴,他们总将”仙“放在前面,这也是中国宗教文化的特色。
郴州苏仙岭上没有出现过”苏仙观“,这让某些郴州人依旧不能释怀。但苏仙岭历史上是一座仙道佛圣地和名山,其历史文化中兼具充分的开放性和广泛的包容性,今天眼界已无比开阔的郴州人民应该是感到欣慰的。
http://s6/mw690/001qeL15gy6ON0m8jKR05&690
正殿大门
http://s16/mw690/001qeL15gy6ON0q5PCDdf&690
寿佛殿供奉的无量寿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