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一份课后作业:关于“2010首届新星星艺术节”

标签:
新星星艺术节画展曾朴文化 |
分类: 时间在经过 |
看了VIP预展,又陪2号TX周末去复习了一遍。为着有生以来第一次看两遍的展览,留影纪念。
先上一些现场我感兴趣的作品图片[老卡片相机,效果只有大家包容下下了~]:
这张有感觉的~~可惜作者思想性弱了~~在人物构成上,值得花更多心思
大奖曾朴---确实够成熟 洗练。
这个眼神,心中一动
不是我照糊了~~
X同学,你几时去做了MODEL啊?哈哈
看见了草在风中的方向
......
有晕车想吐的感觉~~想起了小时候的画报~~十分不舒服
这样幼稚的作品居然也可以入展~~~象大二女生手作
欣赏不了超写实。除了炫技。
有点意思
恶俗的趣味。憎恶这样哗众取宠的所谓艺术品。题目叫:孙悟空~~我很不HD的想起了那个带色的成语
大头。在太多地方出现过了
胡乱拍的局部,倒是别有点意味。
展厅外
做为展览彻头彻尾的旁观者,习惯性的挑漏:
1
理想的媒体状态是以全国性权威媒体为统领,发出重量级的报道预热;以各主办地和巡展地的主流媒体为分枝,强力覆盖国内艺术界一线城市;加之网络媒体和地方专业媒体的切入,形成毛细血管般的渗透,使整个受众群做到全国知晓,重点城市和专业圈层关注。
貌似中央级媒体和网络媒体跟进很不错,次级媒体亦舍得大篇幅报导,但是区域性的主流媒体,比如《成都商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钱江晚报》......是国内艺术界广大藏家和作者最集中区域里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可前期艺术展的征集、蓄势、开展后有步骤有计划的媒体话题引导尚显薄弱,诸多重量级嘉宾的影响局限在小圈层。
[如此豪华的评委和嘉宾阵容,富有意义的展览思想,实在有太多话题和铺排可能]
2
前期征集中,过于依赖网络。忽略了线下艺术作品集中的院校系,以至于身边很多理想的展览目标群既未能从主流媒体中得到泛化性的告知,也没有从职业圈子中得到针对性信息-----从而导致整个展览的作品质素受到很大影响。
关于这一点,个人觉得倒是可以借鉴下“时报广告金犊奖”的推广管道。
3
虽然是有普及大众推进艺术发展的宏大理念,但是有足够资本投入的推进会更富有成效。当然,问题在于如何不让画展过于照顾赞助而显得十分功利和市侩。本次展览,有赞助,但是赞助商的利益体现十分薄弱,在现场除了看板上的LOGO署名,我未能从其他的任何渠道,包括媒体知悉赞助商的贡献---不由很担心这种感情牌在下一次是否可以继续奏效。
应该在现场进一步结合赞助商性质做一些命题作文,然后在前后期的相关活动中设计一些推进环节吧!
站着说话不腰疼,嘿,权当一次自我BRAINSTORM。
还是要说一句:曾JJ,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