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原创/我行我摄泽丹卓玛 |
分类: 我行我摄 |
相遇,与重逢。
相遇,原本,就是一件玄妙之事。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或许,唯有,重逢。从八廓街返回至酒店,还未来得及卸下背包,居然收到一条来自于苏姐的信息。在信息中,她对我说,看到你发的照片与文字,得知,原来,你也来了拉萨。没想到吧,我,也在这里。那一刻,看着手机,真切感慨于世界之大,却又是,人生,何处都能重逢。与苏姐以及她家的小姑娘自四年前于大洋彼岸首次见面之后,便一直再未碰面。看着手机,注视着那则消息,眼前,倏忽间,就浮现出曾经的一幕。在夕阳西下的晚霞之间,我,与一位小姑娘,沿着大平洋东岸的海滩,一路谈笑,一路捡拾漂亮的石子。
这一次,她俩,亦是到西藏旅行。十日前,她们,与几位好友结伴同行,从成都出发,开车沿着风景绮丽的川藏线318国道,走走停停,一路行至到拉萨。两日前,同行的伙伴们相继启程,返回了原驻地。而她俩,因兴致未尽,于是,决定再逗留三四日。于是,便有了这日,我与她们有缘,会在这高海拔之地,再次相遇。
哲蚌寺,一米阳光。
清晨,在轻微的头痛中苏醒。拉开厚重的窗帘,让高原的阳光洒满整个房间。我所入住的房间方位,虽无法一眼望到布宫,可放眼窗外,蓝天之下的小园林,亭台,水榭,虽朴实无华,却也别致典雅。依照与苏姐前一晚的商定,这一日,我们将一同前往哲蚌寺。酒店的早餐,分为藏式,中式与西式。一杯藏式甜茶之后,身与心,心与身,顿时舒畅开来。九点十分,苏姐的车子如约抵达至酒店门前。与她们拥抱,上车,而后,启程前往哲蚌寺。
哲蚌寺,坐落于拉萨西郊的更丕乌孜山下,自拉萨市区前往,仅三十分钟的车程。哲蚌,藏语为堆米,米聚之意。该寺,由宗喀巴大师之弟子降央曲吉于1416年创建,曾经的藏语全名为,吉祥积米十方尊胜州。正如它的名字所诠释的那般,它的确有着堪称繁荣与富足的过往。它,曾经拥有过上万人的僧众。它,还曾拥有过近一百五十座庄园,及五百多个牧场。
当车子缓缓驶入寺院大门,抵达在山脚之下的停车场。抬头仰望,这座寺院,三面环山,一面俯瞰拉萨河。只见,漫山遍野,是一间间,一幢幢,以白色为主的殿堂楼宇,鳞次节比,高低错落。果真,与米堆之意,相得益彰。
如果说,位于青海的塔尔寺,是莲花山间的一株菩提,与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那么,作为黄教六大寺院之首的哲蚌寺,就是那矗立于山间岸边,点亮拉萨河的一米阳光,它的渊源,亦必将与那位黄教历史上至高无上的高僧大德,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加措息息相关。
沿着青色的石板路拾阶而上。台阶的两旁,是依山而建白墙红顶的僧舍与院落。初上高原,还需缓缓而行。一步,一步。一阶,一阶。喘息间,时而,将视线望向僧舍之上的那片苍蓝无比的天空。时而,将目光转向那一扇扇五彩窗楣之上,随风而舞的香布。在藏地,香布,是以白色棉布或绸布为主色,再在其顶部搭配颜色艳丽的各色彩边。沿途所见的这些香布,虽不及经堂与殿宇之中帷幔的色彩光鲜,但,在蓝天与白墙的映衬之下,它们,却好似茫茫白雪之上突然乍现的一抹春光,摇曳着明媚的光景。不知,那一刻,是否也会有僧人,端坐于那一扇扇的窗子之后,亦正在,凝望着它们的轻舞。
谈及修行与修习,在很多规模较大的黄教藏传寺院之中,都设有专门研究佛学的僧院,藏语名曰扎仓。哲蚌寺,在其建立之初,便设立有七大扎仓,分别由寺院的建立者降央曲结的七个弟子所掌管。而后,随着入寺僧人的不断增多,寺院,便将原有的七大扎仓,根据其不同的修习内容划分为目前的罗赛林,郭芒,德阳,与阿巴四大扎仓。据说,目前这四大佛院中,有三个为显宗学院,一个为密宗学院。
或许,是哲蚌寺的位置有些许偏远。或许,是人们早已淡忘,淡忘这里曾经的济济一堂,与僧众如云。又或许,是人们许久都未听到,听到那万人诵经响彻山谷的郎朗之音。一路之上,并未见到,如八廓街那般络绎不绝的人潮。沿途所见的,只是,三三两两,手提着酥油茶壶,结伴前行的藏民。
哲蚌寺,之所以在黄教,藏传佛教,乃至整个藏区声明显赫,地位卓然,之所以被黄教的历代达赖喇嘛尊奉为母亲寺,主要是源于,该寺不仅是第二至第五世达赖喇嘛举行坐床典礼的寺院,是其四位修行的主寺。它,还是,二世至四世达赖喇嘛存放灵塔的地方。
自西门进入,直行上山没多久,左转,就是那座哲蚌寺最具传奇色彩的大殿,甘丹颇章。甘丹颇章,由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错主持修建。它,既是该寺的藏经院,是达赖喇嘛举行坐床典礼的殿宇,还是五世达赖在搬往布达拉宫之前的居所,同时,亦是他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政权的地方。
甘丹,在藏语中为欢乐之意,而颇章则是宫殿的意思。那一刻,默念着它的名字,思量着它的藏意。而后,嘴角不禁上扬。原来,纵然时光流逝,世事无常,可是,这里,都是一座自建立伊始,就已然注定会充满欢乐的宫殿。想到此处,再次抬眼,所触及的,不仅是它的庄严,还有,它的微笑,与它的温暖。
在藏地,需遵循以顺时针的方向,转寺,转经,转佛塔。于是,转身,进入到左侧供奉有格鲁派五大本尊护法神的偏殿。
藏传佛教,将护法分为两类。其一,为出世间护法,即,由佛与菩萨的本尊所幻化变现的愤怒相。他们,可解除与降伏修行者内心的魔障。其二,为世间护法,即,由当地之山神,水神,及地藏经中所记录的已被佛教金刚所降伏且皈依佛教的诸多善神。他们,可保佑与成就修行者于世间的事业与功德。
逐一敬拜而出,之后,迈上前往内院主殿的台阶。豁然开朗处,那里,驿动着满满的,阳光的味道。那是一处长方形的院落。院落北侧,是一幢四层高的藏式宫殿。它,是甘丹颇章的主殿,亦是达赖喇嘛的起居住所。东西两侧,是与主殿相连,有红色木柱回廊的两层小楼,是僧徒们的居所。而脚下的那方院落,则是下密院的辩经场。曾几何时,每逢藏历新年,此处,都会有精彩的藏戏上演。届时,达赖喇嘛与诸多高僧大德就会从主殿三楼的窗口望下来,望向那一刻的热烈,望向那一刻的喜悦。
喜爱这般的恬静与安然,于是,上到二楼,漫步在倾洒着阳光的回廊,轻抚它的沧桑,观想它的过往。时光,于那一刻,亦好似在指缝间慢慢滑过的音符,低声吟唱着风轻云淡的曲调。
从甘丹颇章出来,放眼望去,山坳的西侧,是哲蚌寺最为著名的展佛台。这一刻,展佛台上空荡荡的,只有一只白色的海螺立于山间,静若处子,给观望者送去吉祥。然而,每年藏历六月的雪顿节,哲蚌寺都会迎来数十万计的朝圣者。他们,从藏地的四面八方集结至此,只为,可以顶礼拜俯在那幅佛祖释迦牟尼的巨幅唐卡之前。那幅唐卡,不仅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它,亦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一幅唐卡。
曾经,看过一则有关哲蚌寺雪顿节的电视纪录片,至今,还依稀记得,那个上百人衣袂飘飘,肩扛唐卡一同前行登山的场景。至今,还依稀记得,那些在深夜就动身奔赴展佛台人山人海的信众。至今,还依稀记得,当佛祖之上的那层黄布被缓缓揭开的瞬间,那漫天飞舞的,白色的哈达......
措钦大殿位于甘丹颇章东北角。继续拾阶而上,转瞬间,一座如阳般闪耀着金色光芒的宫殿出现在蓝天之下,显现于群山之间。只见,大殿的金顶之上,遍布着金色的法轮,金鹿,与胜利幢。它们,流光溢彩,璀璨生辉。
轻触,那五彩斑斓的帷幔。观望,那生动精美的壁画。叹服,那巧夺天工的酥油花。凝视,那长明不熄的酥油灯。
虽未皈依佛教,然而,每当进入到藏传佛教寺院,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双手合十。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带着一份敬仰之心。那一日,当我们行至大殿三楼的一间名为强巴通真拉康的小殿之时,当我们顶礼了该寺最为尊贵的八岁等身强巴佛之后,正要起身离开,却突然被一位寺院的师傅叫住。原来,这位师傅正在用供养在佛前的圣水,给朝圣的藏民们点洒在额前,以示佛祖的加持与护念。那一日,很感激,很感恩,很幸运,也很幸福。因为,我们,亦有缘,接受了,这令人净化心灵的灌顶之礼。
站在措钦大殿的平台之上,俯视那开阔宁静的山谷,眺望那亘古静默的远山。有人,来到西藏,是为了追寻那最蓝的天空与最洁白的云彩。有人,来到西藏,是源于厌倦了红尘琐事,想要在此寻得一刻平静。有人,来到西藏,只是为了,那与生俱来,一念一生的单纯信仰。有人,如我,来到西藏,或许,只是为了追随,追随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人生,何求。
世间万事,皆有前缘。思绪间,回眸处,哲蚌寺,它,依旧立于阳光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朝着拉萨河,守望着拉萨河。日出日落,生生不息。
『泽丹原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