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造新医学的研究

(2008-06-06 13:59:43)
标签:

跟着火炬看中国

保健

变构

中医学

西医

钱学森

中华

文化

创造新医学的研究

陕西省汉中市汉医药研究所   范维乾

一、课题主题

    创造新医学的研究。

二、课题主要负责单位和负责人

    陕西省汉中市汉医药研究所,范维乾。

三、起始时间

    1997年。

四、课题来源

    20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提出了创造我国新医药学的世纪巨大课题。

五、可行性调研

    建立在同一个人体生命物质基础上的东西方医学,因为历史的原因,西医学从微观角度切入进行研究,中医学从宏观角度切入研究,因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但是,东西方医学的理论都建立在同一个生命物质基础上,同一的生命物质基础只能有一个医学理论体系,这就是融东西方医学于一体的新医学。根据核酸中基因下达的指令,制造出不同的蛋白质,再组建不同的细胞与组织,从而产生相应的生命活动,这是人体生命的基础。中医学认为“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基础),“夫精者身之本也”“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形即精也,精即形也”,这个“精”是一个宏观概念,涵盖了从核酸到蛋白质再到细胞与组织的“形”。西医学在“形”这个微观层次做深入细致地研究,中医学则研究“精与形”普遍联系后出现的宏观问题。比如,精是元气(原动力)的载体,精有动静两种生命态,由静变动谓之精动为血,精是元气未释放状态称为肾藏精,血是元气释放状态称为心主血,肾藏精时静如水,心主血时动如火。这就出现了一水一火、一阴一阳的矛盾性与同一性,出现了天地、上下的层次性,以及唯物辩证法所提到的几乎所有的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如恒动性、社会性、凝聚性、时空性、有序性等等。中医学总结出来的这些宏观问题,是西医学尚未涉及的领域,但确实是客观存在的。蛋白质在进入功能状态时,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称为变构,这就是精动为血,变构后的功能态就是血态,只有血态才能出现功能活动,这就是元气的释放或推动力,也即原动力的表达。如免疫球蛋白在抗原刺激下被激活,发生了变构,产生了能咬住抗原的“口”和咬住补体的“口”(结合部位),形成了三者一体的免疫复合物,补体被激活(血态),酶活力对抗原进行消化即消灭。从咬住到消化的全过程中医学称为“胃主受纳腐熟”。在同一时空里发生了同步进行的两件事,一是,免疫球蛋白、补体变构而精动为血、肾水变心火,二是胃的消化。其中的“受纳”体现了物质的空间性。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人体对外源性物质(如食物、病菌)即非己物质的处理方式是消化,即受纳腐熟,使之由“生”变“熟”,由“异”变“己”,这是一个系统,称为“胃”。二是人体除了微观层次,确实还有一个宏观层次,有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系统化过程,存在着一个宏微规律:即微观升华宏观,宏观涵盖微观。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西医学之微观必然要走向宏观,中医学之宏观必然要走向微观,东西方医学必然要走到一起,产生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新医学。

六、创造新医学的意义

    1、人体生命的本来面貌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体,单一的西医与中医的研究是片面的、分割的、有缺陷的、不真实的。创造新医学纠正了二者的缺点,发挥了二者的优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产生了具有杂交优势、源于母本、高于母本、亦中亦西、非中非西的新医学。这是21世纪人类医学与人体生命科学的一个飞跃,全面深刻真实地揭示人体生命与疾病本质的时代来到了!

    2、东西方医学在同一个国度交流碰撞,并诞生了新医学,这在当今之世是奇特壮观地景象,是历史唯独厚赐给中国的资源优势,是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为人类医学和人体生命科学做出的新贡献,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是科教兴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成果!

3、创造新医学不是简单的西医解释中医及中医解释西医,在对方优势的激活下,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互不干预的研究,将涌现出始料不及的新思路、新观点、新课题、新方法,从而各自的发展脚步大为加快,新成果不断出现,使之脱胎换骨、互动双赢。

七、研究进展情况

    创造新医学的首要工作是坚持唯物辩证法,解决思想方法问题,解决中医学是什么科学、其先进性科学性也就是优势何在的问题。必须明确创造新医学的主体是中医学,方法是“用中医来化西医”(钱学森),也就是用宏观“拿来”(钱学森)微观。第二步的工作是吸取现代科学的微观成果,对中医理论进行大刀阔斧地革新,使之健全完善,具有拿来的能力。因为传统中医学的先天缺陷是缺乏微观知识,致宏观理论发育不全,很难“拿来”。第三步工作是实施“拿来工程”。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从1997年以来,笔者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立足中华文化,首次在科学界提出了人体社会科学创新理论和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强强结合”创新理念,在举世“用西医来化中医”的“世纪枷锁”中,披荆斩棘开路,大刀阔斧创新,攻克了“创造我国的新医学”世纪巨大课题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率先实施了“拿来工程”,使中医学走入了分子细胞,使西医学走入了中医学,开创了闪耀着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人类医学、人体生命科学在21世纪大腾飞的里程碑!“为医学事业的发展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作出了杰出贡献”(香港国际医学科学研究院),被《经济消息报》2001年评选为最佳新闻人物。系列论文在《中国医药学报》《科学中国人杂志》《世界传统医学杂志》《中华新医药杂志》《中国专家学术成果通鉴》《中国优秀领导干部论坛》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在巴塞罗那、悉尼、汉城、汉堡交流,获数项国际奖。目前,数十篇论文在网络论坛发表。业绩入编数十部大型辞书中。

八、 建议

    创造新医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没有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是绝无可能实现的。1958年党中央对卫生部党组指示,才有了这个课题。但是,由于此后错误的“用西医来化中医”居于绝对优势,致创造新医学成了一句空话。现在还应该由卫生部牵头,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用中医来化西医”之路。创造新医学的关键不是学术或技术问题,而是思想方法与主管当局的主导方向问题。否则,创造新医学仍然是一句空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