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发明校园杂谈 |
分类: 新闻看板 |
http://www.sh.chinanews.com/UploadFiles/201261315457461.jpg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中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现在,华师大二附中培养出一位杰出人才,为破解钱学森之问提供了一种答案。
这位杰出人才是女生段沛妍。她近日获第63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一等奖,这是全球最大规模高中生科学竞赛生物化学类别一等奖。段沛妍成为获得本届大赛分类别一等奖的两位中国学生之一。按照大赛的承诺,二等奖以上获奖者,都将可以用其名字来命名一颗小行星。从此,宇宙中有一颗小行星,名叫“段沛妍星”。段沛妍参加此次大奖赛的项目叫做《地黄抗糖尿病有效成分的作用初探》。她在英文自述中讲到,这一科研项目源于自己患糖尿病多年的爷爷。段沛妍梦想能发明一种“灵药”让爷爷好起来。她从爷爷自制的一种“土茶”(其中含有地黄成分)中获得灵感。她运用电脑中的“分子对接技术”,发现地黄中含有的“桃叶珊瑚苷”成分,对糖尿病血糖升高有治疗作用。同时,段沛妍发现,和爷爷使用的抗糖尿病药物相比,地黄可以抑止血糖升高,同时在血糖正常时,又不至于再降低血糖。经过近3年的研究,她终于获得成功。
段沛妍的成才之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值得我们过细研究。段沛妍的成才的历程给我们最大启发是:摆脱了应试教育的羁绊,摆脱了分数的羁绊。她既有创意,更能动手,特立独行,刻苦钻研。一开始,她的科研只是占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到了高二,她越来越痴迷于研究,成绩落到了第33名。看到女儿的学业下滑,段沛妍的父亲非常着急,要求女儿停止研究。然而,父亲的话,女儿没有听进去。华师大二附中校长何晓文支持段沛妍的研究:“我告诉她,学校尊重她的选择,但如果她继续坚持,也必须承担压力,因为最终可能拿不到奖,同时课业成绩比不上别人。”段沛妍回答说:“哪怕不得奖,哪怕最终进一所普通大学,也一定要做科研。”这是何等的气魄!有梦,有理想,才有未来。真正的才智是刚毅的志向。在段沛妍看来,分数、拿奖、名校,都是浮云。华师大二附中举行抗糖尿病药获国际大奖的新闻发布会,段沛妍本人也没有出席。她种下一棵树,已预见了十年后的繁荣结果,已憧憬到人类的幸福。这样的人才难得,我们要继续好好培养。
钱学森之问现在有了一个令人可喜的答案,华师大二附中为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创造了一个成功的先例。但是,要突破应试教育的羁绊,要像段沛妍那样看床分数,能有几人,又谈何容易?一位创新创业型人才出现后,社会怎样创建一种帮助他继续脱颖而出的机制,帮助他进一步发挥作用,还有待作更多的努力。但是,我们坚信:既然能出一个段沛妍,就一定能培养出一批段沛妍;如能把段沛妍这道“微光”放大,钱学森之问一定能获得越来越多令人满意的答案。
作者:吴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