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娃争当小发明家

标签:
科技创新发明青少年中学生科技教育校园 |
分类: 新闻看板 |
http://img1.qq.com/news/pics/14245/14245588.jpg
http://img1.qq.com/news/pics/14245/14245589.jpg
记者刘冰欣
无极电池盒、塔式防风雨伞、节电型电热毯、无光污染的新型鼠标……这些听起来科技含量很高并且已经获得国家专利的小发明,谁会想到竟然出自刘岗庄中学10多岁孩子们的手。电焊、烤漆、切割本来都是很专业的技术,谁会想到学生们竟然在科技老师刘月升的教导下不仅熟练操作,还玩转了小发明、小创造,并且几年来成绩斐然,先后获得200多项国家专利,其中20多位学生因在市级科技创新大赛中得奖而获得中考加分。
一所偏远的中学,一群农村娃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么多的国家专利,这么多的科技奖又是怎么获得的呢?
小小发明家 想到就能做到
走进刘岗庄中学的科技实验室,感觉象是进了工厂车间,墙上挂着的、课桌上摆着的都是琳琅满目的五金工具、机器人、飞机模型、防地震可逃生防盗门……还有很多很多学生们自己做出来的各式各样的科技作品。就是在这间教室里,孩子们在刘月升老师的引导下,放飞自己发明创造的梦想。
八年级的房长帅是学校里的小发明家,不仅有好几个科技作品,还获得了五项国家专利,现在他可是大忙人,他发明的小冲大二次增压抽水马桶正准备参加国家级科技大赛,还要经常抽时间帮助刚入门的同学。“我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有时晚上回家吃完饭、做好作业,就到实验室来,周末更是哪也不去就在实验室里研究怎么让我的作品更加完善。”他说,“过去,又爱玩又淘气,还迷恋打游戏,为了出去玩游戏还经常撒谎,所以家长对我很严厉,感觉很有压力。现在我到实验室来家长特别支持,还总是对我笑眯眯的……”物理曾经是他的弱项,现在他把在实验室里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应用到课堂上,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名列前茅”。
动手能力很差的刘焕云,竟然迷上了电子器械。刘老师拿来简单的电路板让她拆着玩,后来从废品站淘来的一台旧幻灯机,又成了她的最爱。就在这一拆一装的过程中,她学到了许多机械原理。今年,她和同学马松良不言不语地竟然组装了一台能动的机器人,在第八届天津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还获得了机器人工程项目中学组一等奖。刘焕云给其他感兴趣的学生介绍说:“我这个机器人是用废弃的针管做的胳膊和腿,主要是利用不同大小的针管受力相同压强不同的原理,最先受力的最先动起来。”她这个机器人是完全创新的,许多元件都是废品利用,旧针管、铝合金下脚料都是些不起眼的旧东西,到了她手里可就派上了大用场。参赛组委会给了学生们5个月的时间,而刘焕云从设想到完成只用了1个月的时间还拿了一等奖。刘月升老师非常认可这件作品:“这个机器人充分体现了发明者的创新思想和发散思维。”
已经毕业的刘路,发明了一种“大小便分开节水马桶”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她刚参加科技兴趣小组时,家长怕耽误学习所以很反对。后来家长看到别的孩子不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有的孩子得奖以后还获得了中考加分,就越来越支持。“她发现家里的抽水马桶,不管大小便都一样冲水很浪费,所以就想发明一种马桶让大小便分开,达到节水的效果。”刘老师说,“没想到,本来反对的家长,这次很支持,还把家里刚安装上的新马桶拆下来给孩子做实验,后来这个孩子不负众望,在科技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中考时果然加了分。”
几年来,学生们的创造力在刘岗庄中学老师的培养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小发明、小创作的作品就有上百件之多,其中获得国家专利200余项;在天津市历届科技创新大赛中,共获得一等奖10多项,二、三等奖30多项;2007年底,在大港区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他们的小发明作品占据了整整一条走廊,并获得团体第一名。
玩转实验室 播撒科技梦
在实验室里,孩子们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学会了电气焊、学会了金属喷漆、学会了使用车床铣床、学会了制作玻璃钢,学会了很多课堂上不会涉及到的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实验室里还学会了观察生活,学会了发现问题,学会了用更多的途径去解决问题。为什么小小的实验室会有这么大的神奇力量,让一个孩子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应该是兴趣使然吧。
刘月升老师正是培养学生科技兴趣的高手。他在课堂上总是提出很多奇怪的问题:“每人两张白纸、一卷不干胶,制作受力最重的简易支架”、“每人一张报纸,想方设法让从四楼扔下的鸡蛋保持完整”,像这样的思维拓展训练题总是推陈出新让孩子们觉得新奇。一个简单的收音机、一个测慌仪,在孩子们手里拆了装,装了拆,最快的孩子只要十几秒就能组装上。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添了学生的成就感,还引导刚入门的孩子们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实验室的墙上、桌子上到处都是工具,为了淘这些东西,刘月升老师成了天津市五金城、南马路五金店、化工店的老顾客。为了给学生们找学习器材还有小发明需要的小元件,刘老师还跑遍了周边地区所有的废品收购站。开始时,废品站的人见刘老师找到东西总是迫切需要的样子,经常要高价,后来知道他是老师,是为学生们搞发明创造找零件,有时收到新奇的东西觉得刘老师可能需要,就给他留着,很多都白送给他。
尽管如此,刘月升老师近十年来,先后花了七、八千元给学生们买工具、买零件。废旧的老式收音机、幻灯机……刘老师究竟淘来多少宝贝,他早就记不清楚,它们最终都被孩子们拆散了,制造原理却成为孩子们一生都忘不掉的记忆。
刘月升老师从来都没有刻意地教授给孩子们什么理论、什么技能,他做的只是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激发他们从身边发现问题,引导他们搞新的发明解决问题。在孩子们制作小发明的过程中,遇到难解决的问题时,刘老师才给他们讲解必要的知识和理论。有时,需要把两个元件连接起来,就和学生一起捣鼓电气焊;有时,想把某个零件变变颜色,就和学生一起研究喷漆;有时,要把零件改造一下,就和学生一起使用切割机……慢慢地,学生们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学会了很多技能。
2007年,刘月升老师被天津市政府、市科协等单位评为“津门科技普及之星”。
小学校大作为
动手发明成就未来
刘岗庄中学地处大港水库南缘,虽然偏远,校长商锡槐的思想却不落伍,他一直鼓励老师们在开放教育条件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最初美术老师刘月升带着科技兴趣小组几个学生在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里捣鼓航空飞机模型时,就得到了他的认可与支持。尽管学校经费非常紧张,刘老师每次带学生外出参加比赛,学校都慷慨解囊。谁也没想到刘月升老师真的搞出了明堂,第一次参加天津市科技创新比赛就拿回了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这真是一鸣惊人,学生们的热情与兴趣空前高涨。
商校长也抓住了这个时机,在校园内设立科普画廊、“科技之窗”专栏,班级内建立“科技角”、科技宣传小组,他还争取到区教育局2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专门布置了一间大教室,开设了科技校本课程,教授刘月升老师自编教材《动手与发明》,将科普教育普及到每一个学生。当问到他为什么投入这么多精力、物力和财力配备专门的科技教室时,商校长很感慨:“素质教育进行了很多年,但是怎么把学生从填鸭式教学中解脱出来一直是个难题,许多学生物理化学学的不好,我发现凡是参加科技兴趣小组,尤其是那些有了自己作品的孩子们,物理化学的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这给了我启发……”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由于科技普及成果突出,刘岗庄中学在天津市科技创新资金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天津市首批十所特色校中的唯一一所农村校,承担市科委下达的小发明特色示范校建设科技创新项目。“等市科委的拨款一到,更是如鱼得水了,我们立即配备数码相机、航模、机械加工制造等设备,接下来的任务还很繁重,不但要搞设计太阳能、风能、沼气等节能和新能源利用实验基地,还要搞航拍资料获取以及沙盘模型设计,与此同时还要编写《科学规划设计》校本课程教材。”商校长说,“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满怀信心。”(津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