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0名“小小科学家”获保送大学资格(转帖)

(2008-11-15 22:36:50)
标签:

明天小小科学家

青少年

中学生

科技创新

校园

分类: 新闻看板
40名“小小科学家”获保送大学资格(转帖) 

 

    (本报记者柳志卿范继文摄影报道)昨天,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左二)、香港周凯旋基金会代表张培薇(右二),向获奖的北京学生秦一骁(左一)、李思然(中)、胡瑞(右一)颁奖。

 

    当天,由教育部、中国科协、香港周凯旋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第八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在京揭晓。100名中学生获奖,其中获得一、二等奖的40名学生获得教育部的保送大学资格。三名北京学生胡瑞、李思然、秦一骁不仅获得保送大学资格,而且每人获得7万元奖金。

   

 

信息来源:2008-11-11《京华时报》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08-11/11/content_363758.htm

 

三名北京孩子荣获“小小科学家”称号 
   
  本报讯(记者蔡文清)由教育部、中国科协等共同举办的“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昨天揭晓最终名次,来自北京四中学的胡瑞、汇文中学的李思然、师大附中的秦一骁三名同学获得“明天小小科学家”荣誉称号,并获得每人7万元的奖金,他们与另7位同学获得一等奖,另有30名学生获得二等奖。据了解,获得此项活动一、二等奖的同学还同时获得大学保送资格。

 

  据主办方介绍,这项活动接受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高二年级学生的自由申请,本届活动共有509名申报者。经过为期半年的申报、审查、初评、复评,60名选手脱颖而出,入围终评。

 

  “我提交的科技论文题目是《关于环线快速路出口缓冲区的设想》,特点之一就是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交通问题,可能这是我得以胜出的主要原因。”获得“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的北师大附中秦一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获得的奖金将一部分用来支付大学期间费用,另一部分还将继续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他透露自己理想院校是北京大学数学系。汇文中学李思然提交的论文题目是《北京市龙潭公园植物需水测定和整合计算》,今年高三的他将赴美国深造,他说得奖已是过去的事,自己喜欢朝前看。他表示会将奖金中的大部分捐给四川灾区。爱笑的胡瑞来自北京四中,身材颀长,很漂亮的女孩,她给记者潇洒地写下获奖感言“只有不想做的科学,没有做不了的科学”。 J177
 
信息来源:2008-11-11《北京晚报》
http://newepaper.bjd.com.cn/bjwb/html/2008-11/11/content_86879.htm

 

   【链接】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是除了奥赛以外,能获取保送资格的最重要的三项全国性大奖之一(另外两项分别是“科技创新”和“电脑制作”)。

     这40名“明天小小科学家”一、二等奖获得者,如果未被保送,则可享受在原有分数的基础上增加2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

【链接】著名科学家对话“小小科学家”

     11月10日下午,来自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王乃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匡廷云、北京大学黎乐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戴汝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林群等7位院士与60名“小小科学家”获奖学生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座谈。

 

http://210.14.113.38:7001/n35081/n35533/n38605/n10961390.files/n10961393.jpg

 


   “王爷爷,您是怎样踏上科研道路的?”

  “我当时在昆明,路太远,火车也没有通到我家乡,为了考大学,我走了20天的路。” 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王乃彦院士亲切的回答着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并嘱咐他们,现在条件好了,要好好锻炼身体,国家正值用人之际,将来一定大有可为。

  “林爷爷,您怎样看待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我看来,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林群院士回答说,“大家怎么认为?我们可以讨论一下”。

 

http://210.14.113.38:7001/n35081/n35533/n38605/n10961390.files/n10961399.jpg

 

林群院士回答孩子们提问 

  60名“小小科学家”获奖学生分为了7个组,每组都有一位院士与大家围坐在一起进行交流。“这是我第一次和院士爷爷们一起座谈,他们很和蔼、很亲切、也很关心我们!”来自湖南汨罗市一中的黄姊儒说,和其他同伴一样,这一天将让她们终身难忘。

(李安安)

【链接3】17岁男孩解决大难题 好奇心成就"小科学家"

(2007-11-24 15:41:45)  来源:《北京考试报》 北京汇文中学高三生杨奕日前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全国仅3名学生获此殊荣,北京仅杨奕1人。

                             17岁男孩解决大难题
     

  在汇文中学,记者见到了“小科学家”杨奕,他个子不高,戴着牙套。正是这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研发出了氧化锆基医用牙科材料新的合成方法。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样的材料,即使在国外,类似的材料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后续加工也存在问题。杨奕提出的这种新的合成方法,弥补了这些不足,这种材料烧结收缩率可控,烧结所需的温度较低,加工起来更简便,且成本也更低廉。杨奕将此项研究成果写成论文《氧化锆基医用牙科修复纳米陶瓷的合成》,参加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北京市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并在第七届“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时,从391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明天小小科学家”的称号。

  杨奕说,正是自己的牙齿整形经历启发了自己,看到市场上形形色色的牙科整形材料,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通过调查,他发现目前的牙科整形材料要么质地不高,要么价钱昂贵,并且大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他就想,能不能自己研发一种质优价廉的牙科修复材料呢?当时,杨奕正参加北京市科协“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在北京大学化工学院严纯华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实践活动。于是,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严教授,并得到了教授的支持和鼓励。

  从此,杨奕开始了漫长的实验过程。他的实验进行得并不顺利,花费了将近两年的时间。由于实验结果受到温度、湿度的影响,一个实验常常需要反复做很多次才能收到理想结果。为此,他进行了上百次不同条件的实验。每周,杨奕都要抽出时间去北大做实验,寒暑假更是“泡”在了实验室里。杨奕家住南城,从家到北大单程需要将近2个小时的时间,他每天早晨5点就从家出发,坐公交、地铁再换乘轻轨。冬天,早晨出门时天还没亮,晚上回家天已黑了。有一段时间,他需要周四下了课再去实验室,回到家已是夜里12点了,他会接着学习到凌晨一两点钟。为了实验,他有时候连续几天吃住在实验室。通过努力,他终于研发出了这种新的合成方法,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好奇心强 喜欢挑战

  强烈的好奇心让杨奕一遇到弄不懂的问题,就想刨根问底找到答案,否则就睡不着觉,吃不好饭。这最终使他成为“明天小小科学家”。高中时,他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他在课堂上做从硫酸镁中置换出铜的实验,结果得到了一些黑色颗粒,他想,铜应该是红色的并且有光泽才对,自己在哪个环节出问题了呢?于是,他又反复实验了好几次,结果都得到了相同的实验结果。为了找到原因,他又跑到图书馆去反复查资料,结果发现,刚置换出的铜比较小,很难有金属光泽,所以是黑色的。这样的事情,在杨奕身上发生过很多次。只要出现了不清楚的问题,他就一定要弄清楚为止。

  当一些同学迷上了上网时,杨奕却对网页制作产生了好奇心,他开始尝试把自己当小记者时写的文章、拍的照片做成网页,慢慢地还学会了平面设计、动画制作。

  杨奕的班主任老师任红说,杨奕非常喜欢挑战,不怕失败。班里的体育成绩不错,但是长跑项目不强。高三运动会上,杨奕报了3000米长跑,并拿了第4名。当时任老师很诧异,因为平时并没有看出他有这个天赋。杨奕说,他看到班里长跑项目不突出,就在假期每天跑5000米练习,想在这个项目上为班里拿个奖。“杨奕是学校优秀学生的突出代表,他思想开放,很多想法都走在其他同学的前面。他很善于学习,课堂效率很高,各科成绩都不错。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毅力,很多聪明的学生都做不到。”任老师说。

  自我约束 一心“三用”

  从小到大,杨奕从来没有上过任何辅导班。小时候,他的很多同学都报了兴趣班、辅导班,可杨奕什么班也没报,母亲说,就是为了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杨奕没有经历过同龄人的“上班热”。

  由于平时参加的活动、比赛很多,他在课后的复习时间很少,全靠上课认真听讲。“我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就能将老师讲过的东西回顾一遍,课后花的时间就不多了。”杨奕说。

    杨奕的父亲从事管理工作,母亲是高级工程师,他们从小对杨奕就很尊重,只在大的方向上给些建议和指导。这也培养了他独立的性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父母从不干涉。他还制定了自己的夏令时和冬令时学习计划。夏天,他晚上回到家吃过饭就睡觉。凌晨2点,万籁俱寂,他开始起床学习,因为“那个时候不仅最安静,而且能看见早晨第一缕阳光”。冬天,他晚上学到很晚,早晨7点才起。杨奕说,这样的作息时间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很管用。

  由于时间安排合理,他能同时做好几件事情,做到一心“三用”。在参加第27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时,他还要同时准备“月考”和模拟联合国活动,这三件事情都得在两周内做好。“学习不能放松,一旦成绩落后,很难再赶上。科技创新大赛和模拟联合国活动也很重要,我必须把这三件事情都做好,而不是放弃其中一两个。”那段时间,杨奕每天凌晨两三点才睡觉,早晨6点起床,熬通宵也成了家常便饭。每天抓紧上课时间复习功课,晚上回到家就准备模拟联合国大赛,对各国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与别人合作,推动会议发展,还要抽出时间去实验室做实验,练习对自己的研究项目进行表述,制作展板。他做好了每件事:获得了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得到了专家好评,学习成绩也没有落下。“虽然很累,但做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觉得挺充实。”他说。

  目前,杨奕已被保送上北京大学。他说,开始有很多同学报名参加“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但真正坚持下来的却很少,很多人都半途而废了,到最后选定实验室坚持做实验的就更少了。“其实我做的这个项目并不强,但我坚持下来了。我就胜在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记者:彭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