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生活科技创新获奖作品中学生公共交通调查样稿 |
分类: 样稿一览 |
近三年来,我每天都乘坐公交车上学。在这一过程中,我有两点感受特别深刻:(1)公交车在高峰时段经常堵车,不能准点运行,我和其他同学上学因此多次迟到。(2)高峰时段,公交车内经常很拥挤,给乘客带来很大的不方便;在非高峰时段,又常空着不少座位行驶,造成浪费。上述交通问题不仅在福州市突出,而且在全国其他城市的中心区域也普遍存在。它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从2005年暑假开始,我乘车全程调查了福州市30多条代表性公交线路,累计行程800多公里。我选择东街口站、五四路口站、屏山站、福新路口站为定点调查点,调查了3116辆公交车的准点运行情况,记录下10217个相关数字,10多次走访了公交公司的领导、车队长、司机,对100位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市民做了关于准点率的问卷调查。

经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1)在道路交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被调查的公交车高低峰期的平均总准点率分别为61.31%和71.24%,说明公交部门尽了很大的努力,但与乘客的期望值还是有差距的。(2)公交车在高峰时段运力不足,基本处于拥挤状态,无法满足市民的乘车需求;低峰时段运力过剩,基本处于空闲状态,造成能源浪费。(3)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8%的市民认为公交车不能准点运行,近90%的市民认为福州市交通拥堵、公交车准点率低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并对此表示不满或担忧。
本课题的创新点是:(1)首次将城市公交车的准点率作为专题调查对象。(2)提出公交车“双循环线路”的创意。(3)提出“分时段将大中车型搭配使用”的建议。(4)将定点调查与全程运行状况调查结合起来,通过对30多条主干线路,共计3116辆/次公交车的调查,获得了大量准确可靠的资料。
我以818路公交车为例来说明我的“双循环线路”创意:818路公交车的起点站在金山公交总站,终点站在东站。经过多次乘车实地调查,我发现高峰时段从洪山桥头到塔头这一带乘客最多。公交公司就可以在高峰时段,在这一区域地段内增开若干辆中型车循环运行,缓解乘车压力。有两个方案:
【方案一】高峰时段增开的中型汽车就在“洪山桥头站—塔头站”这一区域来回循环运行,与在起点到终点之间行驶的818路公交车一起,形成双循环线路运行。
【方案二】高峰时段增开的中型汽车不沿主干道行驶,而是在主干道周围的支干道路段循环行驶,与在主干道上行驶的818路公交车一起,又构成了双循环线路运行。
我的另一个创意是“分时段将大中车型搭配使用”。调查时,我发现同一条线路的公交车,不管高峰非高峰,车型都是一样的。公交车在高峰时运力不足,造成拥挤,而在低峰时运力过剩,造成浪费。因此,我建议公交公司在高峰时实施“双循环线路”;低峰时,安排平时的车型;在休闲时段,即早晨的七点前和晚上的九点后,就可以改派中型公交车,这样既可以更好地满足市民的乘车需求,又可以节约能源。同时有利于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项目荣获第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本文刊登于《少年发明与创造》中学版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