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秘鲁鬼谷之谜(中学版揭密栏目样文)

(2007-09-19 08:01:17)
标签:

校园生活

世界之谜

探索

故事

科技创新

分类: 样稿一览

秘鲁鬼谷之谜(中学版揭密栏目样文)

赫林达·科莫是美国克莱姆斯学院物理实验室的高级实验师。他对神秘现象非常感兴趣,后来成为美国地球奇异现象探索学会(简称“奇探会”)会员。他的独生女芳德丽也非常爱好野外科学探险和考察。

1992年2月6日,28岁的芳德丽与65岁的父亲一起出发。他们来到了秘鲁南部位于安第斯山东簏的玛奥山谷。据说,这里夜深人静电闪雷鸣之际,大群妖魔鬼怪偶尔会出来狂舞乱闹,因而有“鬼谷”之称。不过,他们都不信鬼,他们的任务就是探索鬼谷之谜。

父女俩深入山谷行进,夜色苍茫时分,找到了一个可以容身的小而深的山洞。芳德丽笑着称这洞叫长蛇洞。晚上,父女俩就宿在山洞里。他们意外地发现,刚才还是好好的指南针,忽然失灵了,表也不走了。突然一阵电闪,接着一阵闷雷,看来要下大雨了。

这时,他们听到了一阵鼎沸嘈杂的怪声。芳德丽惊得毛骨悚然。一瞬间,她也意识到了:这是千载难逢的时刻!于是聚精会神地拍摄。父亲打开了高强度聚光手电,光柱伸向黑黝黝的山谷,没有任何人影。怪声越来越响,喊叫声,金属打击声、马蹄声、马嘶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简直不可思议!蓦然,一道无比耀眼的“通地闪”,紧接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大炸雷,此后,神秘的声响一下子消失了。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们是在做梦?”女儿问。

他们回到山洞,来不及擦去身上的雨水,就播放录像,刚才惊心动魄的声响果然再现。女儿说:“像古代两军在打仗!”父亲同意。可是,古代的战场声怎么会在空无一人的山谷重现?他们大惑不解。

回家后,老科莫与女儿再仔细看了好几遍录像带,他们认定录下的肯定是一场冷兵器时代的大规模战争。兴奋之余,他们最大的遗憾是听不懂喊叫声的内容。于是,他们详查了这一地区的战争史,得知1354年1月下旬的一天深夜,印加帝国与当地部落在玛奥山谷进行过一场惨烈大战。战时电闪雷鸣,可怕的“通地闪”接连不断。

接着,他们请美国两名印加文明专家观看录像,分析评议。他们确定,叫喊的语言是古代印加语,分别是喊杀声、咒骂声、劝降声和求饶声。科莫父女由此认定,玛奥山谷录下了当时的战场声响,600多年后又放出录音。

他们喜不自禁,立即写了调查报告,并附上复制了的录像,于1992年3月7日递交“奇探会”。

然而,该学会的许多专家却持异议。这对科莫父女不啻是一个重大打击。老科莫非常痛苦,突发严重心脏病,在弥留之际,他对芳德丽说:“我珍视名誉胜过生命,你一定要为我洗刷不白之冤。”芳德丽满含眼泪答应了。

她经过反复考虑,认定:除了山谷具有录放音功能外,在逻辑上,无法用别的方式解释“鬼声”显现。

那么,山谷为什么会有录音呢?她查阅了所有能查到的有关资料,请教了所有能请教的专家,但一无所获。

一天夜里,她看着家里桌上的录音机、磁带,灵感一闪:“磁带录音的原理,不就是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再将电信号录入磁带?放音的原理不就是通过电信号,将磁带中的信号转化为声音?如果山中有磁铁矿,那么某种闪电不是也能将战场上的声波转化为电信号?而某种‘通地闪’不是也能将这种电信号传入磁铁矿,从而录下音?同样,某种‘通地闪’不是也能将录下的信号,再还原为声音?”

她思来想去,灵感闪现:“指南针与手表都在洞中失常,出洞恢复正常。这就说明这个山洞很可能离磁铁矿很近,何不就从这里开挖!”

 经过紧张筹备,2002年4月5日,她雇人在“长蛇洞”开挖了。三天后,就挖到了磁铁矿。令当地矿产专家惊愕的是,矿物非常细,就像粉末一样,而且都已氧化。芳德丽发现矿层的岩石上粘满了这种粉末。

芳德丽审视良久,眼睛一亮:磁带表面的细微磁粉与这里的岩石表面的磁粉,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她兴奋得大叫起来:“我找到了秘密!开挖可以结束啦!”旁人好不吃惊。

此后,她查了大量资料,得知山谷几百年来地质运动异常活跃。她认为,正是这种活动使矿中大量的磁铁石不断地受到挤压磨辗,越来越细,最后成粉末状,且氧化。

回来后,她又写了一份调查报告,还附上挖掘过程的录像及矿粉样本,于2002年4月15日送交“奇探会”。

这回可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了。然而没想到的是她再次遭受异议。反对的理由简明扼要:“没有事实证明这种细矿沙会在闪电的作用下,能录音放音。”

芳德丽得知后,呆住了。思考良久,她决定制作现场微缩模型,进行模拟实验。由于费用很高,她只能以惟一的房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

为了模拟逼真,她来到秘鲁库斯科市的一家航空俱乐部,租用一架直升机,在空中用高精度的摄像机,对玛奥山谷进行“航拍”,同时用先进的“磁场感应仪”,对山内的磁铁矿进行全方位扫描。然后她下机,在山谷取泥土,在“长蛇洞”中取了岩石与磁铁粉。

回家后,她租用了一个空仓库,与助手一起制作了微缩模型,他们又制成了人工闪电。

实验在深夜进行,一次没成,两次没成……三个月过去了,整整进行了1000多次试验,还是没能成功。

一天深夜,实验照旧进行。照例先进行录音试验,芳德丽在模型边放上录音机,放出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这是父亲生前最喜欢听的乐曲。

接着,释放人工闪电。突然,芳德丽发现记录仪上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电磁感应”信号。她顿时心跳加快,关上录音机后,她立即记下了这次放电的所有相关数据,然后轻轻地按动电钮,再次释放闪电。她凝神屏息。忽然,模型中传出了一阵轻轻的音乐声,正是《第九交响曲》!芳德丽热泪夺眶而出,实验取得了完全成功!这时她才放声大哭,泪如雨下。

此后,她又写了实验报告,于2002年9月16日再次送交“奇探会”,专家们对她的精神深表钦佩。经过多次调查,终于承认了芳德丽的实验结果。

 

(插图引自人民网,与文无关)

(本文作者米兰,刊登于《少年发明与创造》2003年第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