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年发明与创造》成为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指定刊物

(2007-09-05 20:56:31)
标签:

校园生活

青少年创意大赛

科技创新

分类: 新闻看板
    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是由中国教育学会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主办的全国大型竞赛。《少年发明与创造》将作为大赛的指定刊物,发布最新信息、刊登获奖作品、介绍获奖选手,对大赛进行全面的报道。首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于2007年7月成功举办,全国21个省市有1000多名中小学生参加了竞赛,并于7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颁奖大会。
《少年发明与创造》成为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指定刊物
    下面是首届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的通知,希望大家对大赛有所了解:
    为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推动中小学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培育创新型人才,普及知识产权教育,搭建一个创新型人才培育、交流、展示的平台,中国教育学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决定,2007年在北京联合举办“首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暨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普及知识产权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主要活动有:“我与知识产权”征文活动,普及专利法知识竞赛,现场创意方案、模型制作、创意绘画、动漫制作等比赛活动;以及参观国家知识产权局、参观自主创新企业、举办颁奖晚会等。各地可以结合“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开展相关活动,鼓励青少年发明创造,普及知识产权教育。“首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暨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由主办单位成立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组委会,组委会办公室设在中国教育学会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并作为活动承办单位。
    首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实施细则:
    国务院为什么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义务教育法》为什么要推行素质教育?大学为什么要招收具有科技创新特长的人才?中小学如何培养科技创新特长的人才?教育为什么要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热点问题。此次活动旨在探索青少年科技创新特长的培育方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办法,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这次大赛采用全新的竞赛形式,所有竞赛全部现场进行,先培训,后比赛,参赛选手不带任何作品,才华在现场展示,能力在活动中提升是这次活动的主要特点。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承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技教育发明创造工作委员会、北京发明协会、北京浩正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

    大赛主题:建设创新型国家、普及知识产权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支持网站: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www.sipo.gov.cn 

    活动官方网站:中国创意网站 www.china1847.com

    组委会领导名单:

    顾  问:

    吴阶平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明远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陶西平  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主席

    主任委员:

    姜  颖  原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委员

    副主任委员:

    赵闾先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

    朱  宏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助理巡视员

    委  员:

    褚宏启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凤国  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发明协会理事长

    李顺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教授

    孙国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教授

    曹津燕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陈晓明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胡宏伟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调研员、中国发明协会理事

    王思悦  山东大学发明创造研究室主任、教授

    林可夫  正泰集团党委书记、教授

    龚春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会副会长、教授

    何星原  《中国高校招生》杂志社社长

    吴  辉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采编中心主任

    金克勇  《中国发明与专利》杂志社主编

    梅  龙  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制片人

    陈  鑫  中央电视台青少节目中心编导、记者

    竺豪桢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技教育发明创造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秘书长:

    王  伟  中国教育学会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副社长

    副秘书长:

    郝少林  中国教育学会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组委会办公室主任:

    罗凡华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发明创新教育总课题组组长

    参加对象:中国各地中小学、职业高中、中专、职业院校学生,部分国外青少年。

    时间地点:2007年7月19日至26日,北京

    奖项设置:分别设个人一、二、三等奖、创新型学生奖、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奖、创新型校长奖;团体设金、银、铜奖,创新型学校奖。另设最佳设计奖、最佳制作奖、最佳创新奖、最佳创意奖、《中国知识产权报》奖、《中国教育学刊》奖、《中国发明与专利》奖、北京发明协会奖等多项专项大奖。同时,对“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中的先进组织单位进行表彰。

    各地组织单位:各省级、市级、县级教育学会、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知识产权局、电视报刊媒体可联合成为当地组织单位,共同组织当地“青少年创意大赛预赛暨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

各地组织活动时间:2007年4月18日至26日,结合当地“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中组织预赛和相关活动。

    各地组队方式:在当地预赛和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选拔和推荐代表队,进京参加总决赛。

    每支代表队由领队1名(校领导为主)、指导教师1名(特殊情况可增至3名)、参赛选手8—10名组成。学校及校外教育机构均可组队,参加当地预赛,预赛优胜队获得北京总决赛参赛资格。进京参赛代表队名额由当地组织单位或组委会同意的相关单位和学校向大赛组委会申请,按批准名额数量组织进京参赛(同一地区分配代表队名额一般在5支以内)。每支代表队准备队旗一面,颜色不限,尺寸为高1.27米,宽1.92米,队旗可穿竹竿,每队有一名旗手负责举旗,队旗必须印上“首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和“队名”。每队在当地照一张全体合影(也可着统一队服),可以请单位领导参加,附上合影者名单,2007年6月5日前发邮件到组委会。

    竞赛指导:各地预赛指导资料和预赛试题由组委会提供,预赛活动指导培训由组委会另行通知。

   竞赛项目:

    1.普及专利法知识竞赛

现场笔试答题,完成答卷,满分100分。出题范围是:知识产权的基本常识和历史知识、创新发明的基本方法、创新发明与生活相关的问题。

    2.创意方案竞赛

现场确定若干个对象,对象包括:商品、部件、装置、用具、材料等物品。由选手提出改变或改进方案,书面完成说明和附图,方案的新颖性占40分,方案的创造性占30分,方案的实用性占30分,满分100分。优秀创意方案推荐申请国家专利。

    3.模型制作竞赛

    现场提供若干种材料(包括木材、报纸、白纸、KT板、铜丝、铁丝、胶水、胶带等),同时提供少量工具。确定一个主题,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模型制作,作品新颖性占30分,创造性占30分,实用性占20分,美观占20分,满分100分。

    4.创意绘画比赛(满分100分)

    5.“我与知识产权”征文活动现场比赛(满分100分)

    6.动漫制作比赛(满分100分)

    以上竞赛知识部分来源于《轻松发明》、《技术与设计》等教材和教学片中,每个选手报到后可领1套。

    记分办法:每人必须选择5项参赛,各项竞赛得分之和为个人总得分,根据得分高低确定个人获奖等级。各代表队选手得分总和的平均分为团体得分,根据代表队得分确定团体获奖等级。

    创新能力提升活动:

    1.举办全国知名科技活动专家辅导讲座,放映有关科技发明的电影和电视专题片;

    2.参观国家知识产权局,听专家领导报告,了解专利申请、审批全过程,实际上机查阅专利文件,与专家直接对话,政府网站直播。参观以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核心的大型科技企业;

    3.结合电视节目、网上直播等形式攀登专项大奖竞赛活动;

    4.走进北大、清华参观活动;

    5.举办颁奖晚会。

   电视节目参与方案:参加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节目拍摄和大奖竞赛活动,以及《异想天开》命题内容由组委会另行通知或在www.china1847.com网上查询。

    申报办法:申报表等资料以当地活动组织机构为单位寄到“首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组委会”。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西奥中心A座三层,邮编:100101,传真010—64849799,电话:010—83755593,64849191—1015,电子信箱:cctv8001@126.com,网址:www.china1847.com (可在网上下载文件、表格及相关资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