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在的修炼方法 (摘抄)

(2013-04-10 14:20:30)
标签:

修炼当下的力量

埃克哈特·托利

分类: 灵性的觉醒
 
《修炼当下力量》是埃克哈特·托利的又一著作,这本书是当下力量的核心教导、冥想和练习,作者在这本书里对他思想体系的核心做了简明、清晰的说明和举例,有很好的实操性,让读者运用起来更方便。 

作者教给读者一些简单而具体实践的练习方法,让读者学习如何让自己更快的,更容易的进入临在的状态。让人们可以试着不再加诸痛苦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真正的活在当下,并获得充满光和喜悦的平安感,

如你还没有接触过托利老师的作品,那么建议你先看这本书,让你能更容易接受他的主张和思想,如果你已经看过他的其他作品,那么更要看这本书,让这本书带着你再复习一下你以前学习到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总是生活在过去,或者把希望寄托在将来,那么他只能生活在痛苦中而不能自拔,而只有让自己处在临在的状态下,才能真正脱离痛苦,也才能让自己停止制造痛苦,而感受到平静。

如果你不再为自己制造痛苦,也就不会再为他人创造痛苦,然后也不会再以制造问题而产生的负面性来污染我们美丽的地球,你的内在空间,还有人类的集体心灵,让你眼前的世界恢复美好。

如果你总是被心理时间左右,不能让自己处在临在的状态,你的小我就会控制了你。因为,小我就是制造痛苦的罪魁祸首,只有处于临在的状况下,才能真正脱离小我的控制,才能脱离痛苦。

只要你尊重当下时刻,所有的不快乐和挣扎就消融了,生命会开始流露出喜悦和安逸。当你的行为是处于当下时刻的觉知时,无论你做什么,会带有质量,以及得到关怀和爱的感受——即使是最简单的行动。不要关切你行动的结果,而是要关注行动的本身。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无法让你感到"喜悦、安逸和轻松",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要改变你所做的事,改变做事的方法可能就够了。因为做事的方法永远比你做到事要来的重要。

刚开始,你可以充分使用你的感官感受,留意此时此地,环顾四周,光看就好,不要阐释,看着光线、形状、颜色、质地,觉察到每一件实物寂静的临在,觉察到那个让所有事物得以存在的空间。

如果想让自己与内在身体连结,可以尝试这样的方式,花几分钟关注自己内在身体的感受,不要去思考它,只要感觉。一开始做这个练习时,可以闭上眼睛,等很熟练的时候,就可以不用闭上眼睛了。

可以尝试用呼吸,把自己的注意力导向自己的身体,从内在去感受它。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是活生生的吗?自己双手、双臂、两条腿、两只脚,以及腹部和胸腔中,是否有生命存在?

还有,自己能否感受到一种微妙的能量场遍布自己的全身,并且把活鲜的生命力带到每个器官、每个细胞之中?自己能否同时在身体的所有部分感受到那个单一的能量场存在?

你愈是关注这种感受,它就会变得更清晰、更强烈。你就会感受到每个细胞感觉上好像都变得更有活力,而如果你视觉观想能力很强的话,也许还会看到自己整个身体变得透明光亮。

也可以试试下面这个静坐冥想,可以让自己更深入地进入身体,让自己感受超越自己肉体的感受,让自己能跟源头连结上。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一般用十到十五分钟就足够了。


首先要确定不会有任何让自己分心的外在事物,例如电话铃声或其他人的干扰,然后坐在椅子上,但不要往后靠,而是让脊柱挺直,这也可以帮助自己保持警觉,或者,我们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冥想姿势。

确认身体非常舒适、放松后,闭上眼睛,做几次深呼吸,感觉自己吸气到下腹部。观察自己的下腹部是如何随着一呼一吸而微微的扩张和紧缩,完全的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关注于自己腹部的起伏。

然后,再去觉察整个身体的内在能量场——不是去想,而是去感觉。这样你就从心智当中收回了意识。你也可以试试前面提过的让身体透明发亮的观想——如果觉得有帮助的话。

当你能够清晰地觉察到自己的内在身体是个单一的能量场是,如果可能,放下任何视觉影像,完全聚焦在感受上。而如果可以,也试着放下对自己肉体还存有的任何的心理印象。

只有这样才能让观者与被观者、你和你的身体之间的二元对立融合,内在和外在的分界也在此刻消融,于是内在身体就不存在了。借着更深地进入自己的身体,你也就超越了自己的身体。

只要你相信,你就能做到。还有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把百分之百的注意力放在外面的世界,和你的心智当中,保留一部分在自己的内在,感受内在深层的那份定静,让进入本体的大门永远保持敞开。

这样无论外在发生什么事,你都可以感受到背景之中的那份深深的平安感,一份永远不会离开你的定静,你也就成为内在和外在之间,以及神和这个世界之间的桥梁,这就是表示你已经处在与源头连结的状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