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冬季,既是中超诸多厉兵秣马、全方位开练的宝贵备战期,同时也是转会市场喧嚣熙攘、无比火热的动荡高潮期。有人成功登上高枝,有人被迫吞下苦楚,有人赚得钵满盆满,有人陷入进退维谷。可以说,冬窗期是整个中国足球职业联赛里故事最多的时段,也是色彩最足的部位,发生过无数起悲欢离合,上演过不尽的喜怒哀愁。
但是,与往昔的这番景像严重不同的是,今年的冬窗期却一直都没发散过引人关注的热度。掐指算来,从联赛结束到现在,前前后后一共只有不超过10个名字出现在转会传闻中。这其中多少能溅起点浪花的也就那么寥寥几长,包括,“杨旭被多家俱乐部以千万年薪招募”、“于汉超有望转会河北华夏幸福”、“任航与广州恒大草签了合约”、“孙可下赛季有望继续为江苏而战”……
即便是把山东鲁能早早甩卖出手的崔鹏、韩鹏与汪强、广州富力引进陈志钊和重庆力帆最早宣布的“孙继海回归人和”都计算在内,这个冬窗也依旧是显得无比寂寞。想想以往的冬窗期,充满了阴谋或阳谋色彩的各种巧取豪夺,以合同与承诺为原材料而造出的各种牌花和武器,在“上榜”和“截杀”上所发生的各种惊心动魄,真是能拍成许多部波澜壮阔的超级大片。我们随手翻拣一下记忆,就能想起诸如“肖战波年龄之谜”、“戴琳借三级跳板曲线逃离”、“刘健违规转会官司”、“郜林屈身下嫁中甲”、“郑智越级入甲A”等一大批著名的转会事件。在那些故事里,有时候球员是无力主导自身命运的弱势体,有时候俱乐部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大输家,有时候是多方共赢的喜庆局面,有时候是两败俱伤的惨烈下场。
那些表情不一的面孔写就的千差万别的剧本,成就了冬窗期转会市场的超强活跃度和超高交易量。中国足球的核心从业人员和主体运营资金,在尽兴流通中不断碰撞,在尽兴碰撞中不断成长,这在很大程度上导引了我们的职业联赛一步步向前行进,直至今日在许多方面都站到了国际先进秩序中。
为什么今年的冬窗如此寂寞?
很大的原因在于,中超的各家球会都比从前更有钱了。下赛季开始的80亿中超大时代,令全体中超球会都坐拥1亿元打底的赞助分红,囊中不再羞涩后,各俱乐部不约而同的提高了球队人员结构的建设标准,一般级别的内援很难进入法眼,国脚级的精品都能倾力留下,因此就使得进入转会市场参与流通的国内球员,在数量上急剧下降。
想想看,国家队一共就那么十几个足以让人垂涎三尺的当家红星,而这些人基本上都被广州恒大、江苏、上海上港和山东鲁能这几家资金实力雄厚的中超豪门严格把控在手中,除非这几家之间有彼此交换的需求,否则最紧俏的国脚资源很难会在转会市场上出现。
另外,由于谁都不想被甩离80亿中超的大转盘,各支球队不但都大举提升了自家的外援规格,且更加不敢轻易去尝试批量的提拔使用梯队的青少队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年轻球员的成长空间和崛起速度——中超近几年来基本没有产出过一如“1999年辽小虎”那样的新锐集群和“1997年孙继海”那样的少年天骄。于是,相比于“只要肯出钱就一定能买到”的外援,“优秀的国内球员”才是中超联赛最奇缺的抢手货。国内球员的身价虽然因此而飙涨,但却有价无市,流通无门,中超史上最寂寞的冬窗就是这样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