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教研与反思
(2012-12-03 08:20:54)
标签:
等级教育 |
分类: 教书育人 |
反思:这节课上一轮校公开课已经上过了,是用多媒体教学,旧版教材,弄了几个图片,上得也不成功。
十三周的校公开课又上到这一节,常规课。复习气温、新授降水、加上填充图册练习,再加上较快地语速,做练习前只讲了不足25分钟。又是杂而无重点地一节课,不成功。平时学生喜欢乱叫,又善于想象,通常会上到30-35分钟,这回有人听课变乖了,不敢节外生枝了,我又讲太快了,结果就这么仓促上完了。
听课的历史、生物老师说听不懂,说明我讲的还不行,要让他们像学生一样,从课堂上获取知识。
教研评课:
杨老师:导课用了三个例子,很有趣,也是学以致用。补充了雨的颜色与雨量关系,增长知识了。降水量,讲练结合,讲柱状图。不足:后面讲的太快,降A、B两张图时,A图轻轻带过,只听到讲B图。非专业听不懂。
叶老师:
1、先说说备课不好的两个极端:备时间太多与太少都不好,这次用时太少,还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2、教材处理三个部分,(1)教材地位、处理关系;(2)一课时还是两课时;(3)看、也会画,通过什么方法处理。
3、教研用语要规范化,设计意图要讲清。本节课听不懂,没条理性,点、线找不到,“无路”的感觉。
4、只与气温比较,没说如何观察。画柱状图,划线、补充笔记,实际方法怎么对比没有体现。练习应当引导怎样画柱状图。
5、优点:(1)说“气温是构成气候要素,还有什么?”再引入例子,降水的概念就得到了。(2)补充天气预报。
林老师:讲了仅20分钟,肯定省略了一些东西。到底是一课时还是两课时。课本内容很少,只有两张图加上一个画图。内容听不懂。
魏老师:难上这一节。
1、教材改了,感觉不如以前水平高。(这一章节我觉得改后更有序。)
2、学生可能不好调控。
3、略有进步,还有很多问题仍需努力。(多年来这是我听到最多的话。)
备课如何体现?(1)导入详细,3个例子没必要大动干戈,举一个即可。(北京7.21暴雨例子是为后面讲B图用的,我想留下这个例子就可以。以后上课取舍一下。)
(2)降水等级与颜色,必要,暴雨等级将每天50MM,让学生感受雨量大小。
(3)降水测量要讲。雨量器、量杯,福清一天多少,一年多少。会不会淹没大家?(一天的记录没找到,一年找到了,约1300MM。)
(4)总结不同地方降水不同,A图要说在哪个地方,暴雨7、8月,落实气候名称。后面要讲世界气候,现在先讲其中两个。冬季干躁,不是干旱。
打字辛苦啊,我要上课去了。同行的评语对我是促进,我一定要记录在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