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
文/楊镕憶
教育。这两个字不好理解,其难度来源于每一个人的心量所嫆的价值不同而千掺万隧,不同的人对教育本意的理解是不同的,“戏解”其本意的人也比比皆是。
其实,注解教育的本意并不难。教就是“示与范”的意思,育就是“培与养”的意思;好的“教育”就是做出好的示与范(样子)去引导对方在“思想行为、语言行为、肢体行为”方面养成好习惯,而不是用自己的意思去控制、要求或批评对方。古德们给教育下的定义就更加精准明了了,曰:上所施,下所效。教之万般,不离其母,有母之国,可以长久。
教育很容易出现偏差,很多父母都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里,用“自取自乐”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带入了恶性循环;等到某一天,父母突然发现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孩子早已是很难回头的浪子了。我曾写过一篇很有公式性的文言文来劝谏教儿育女的父母们,署名《神堂》:镕憶启曰。今之父母者。善取施学而易于好。读其文而移于意。擅自绝取教义。错之毫间。谱失千里。如遇旋流。非不自利。反殊子女。教儿者。记其根本为善。务其根本为学。善学之。巧来之。妙用而实在。信。解。行。证。则方便之。信其善则天道佑之。解其方则孝为首。行其事则证其善果。古人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喻云。大厦欲立。则其根基绝地千尺。骨梁方正。型成也。导之经砖成於墙。屋之妙色润於常。方证国土威严。神堂灵光。教儿者。养千古祖宗之精气。正儿孙骄骨之浊油。取先祖正蒙之法宝。堂俗世教具之威严。教也。师也。神堂也。何乐而不为哉。这段文言文把整个家教的大纲、理论、方法、实践、总结都哲理性的阐明了。
在教儿育女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清楚两大内容,即一:父母今生需要什么?即二:孩子今生需要什么?围绕这两大内容,开展必生幸福的追求。
首先要制定出家道的核心“大纲”和承贤启后的“理论”体系,用孝道的“方法”,在日常中“实践”,在吃、穿、住、行等方面进行“总结”,在总结的时候发现“偏差”,在偏差里面认识“误区”,在误区里面得出教训,在教训的基础上“立志”,用立志的决心和勇气“立家”,在立家的过程中才能有效体会家道的“福度”;儿女量大,家道才会走得更远一些。
教儿育女容不得父母“妄想”,妄想里的父母是没有能力“赐予”儿女幸福的;我们要在实际生活中,努力引导孩子去如何谋求幸福,而不是在妄想里喊幸福。我们要在努力改正自己和孩子的缺点里创造幸福,而不是在毛病里等待幸福,妄想里是没有福的。
如今的小孩,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容易出现攀比、叛逆、易怒、多动、躁动、强迫、厌学、自闭、网瘾等不良行为;这种生理性和心理性的亚健康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不明白什么是健康的家庭教育。导致这一后果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没有“发现和预防”问题的能力。俗话说:圣明的父母有能力预防问题;贤明的父母有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般的父母有能力发现问题,但是没有能力解决问题;有的父母不但发现不了已经存在问题,反而在问题上增加新的问题。实在讲:出生在圣明之家的孩子有福气,不管这个家庭的物质条件是好还是差,至少这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少走很多弯路。
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错了,正如一位哲者说: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四句“了凡”的话,需要父母有相当高度的悟性,才会有一定的体会。
接下来我给大家简单讲一讲关于教育的一些常识。
如一:如何制定教育的五大纲要?如:大纲、理论、方法、实践、总结?
如二:教育分为几个层次?
如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如四:受教育的基础是什么?
如五:如何实现教育的有效传授方法?
如六:教育的误区?
如七:什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如一:如何制定教育的五大纲要?如:大纲、理论、方法、实践、总结。
答:教育的本意很简单,就是【上所施,下所效】这六个大字。它既是教育的最根本含义,也是教育的总纲领;这六个字的概括范围已经达到空性圆满,不留遗憾。“理论”就是“孝道”的行为去引导对方;“方法”就是处事待人接物,工作学习生活,在吃、穿、住、行方面“实践”,“总结”的时候,建议参照《弟子规》,在思想行为、语言行为、肢体行为予以总结。
如二:教育分为几个层次?
答:教育层次分为,家庭教育,也叫家道的教育;学校教育,也叫技能教育;社会教育,也叫多元文化的和谐教育;经典教育,也叫圣贤教育;为什么称之为“圣贤教育”呢?也就是说,“圣贤人”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义务工作者。
如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答:教儿育女的目的,就是引导儿女开智慧。智慧开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如果智慧没有开,一切新老问题就会很麻烦。
如四:受教育的基础是什么?
答:1、受教育的基础,就是“恭敬”。一分恭敬,一分收获;十分恭敬,十分收获;古时候下跪求学是很有道理的。实在讲:假如我对自己的老师都不恭敬,老师怎么可能把“真才实学”教授给我呢。
2、家庭教育的基础是孝道;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经典教育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的基础。
如五:如何实现教育的有效传授方法?
答:教育的有效传授方法,就是“学问”的技巧。在学中生问,在问中生觉,在觉中生悟,在悟中反省,在省中了空。简单一点讲:就是传授“自我反省”的有效方法,要有不耻下问的“自我反问”能力。正如《佑奘佐者说:礼!》曰:夫知礼者,不以明明;明者不辩,知者不惑;善结者自朴,自朴者明礼,明礼者知细,知细者明微,知微者玄乎玄通;是故:恶不积则名曰大,大曰细,细曰远,远曰返,返曰玄乎玄得。礼乎于礼,空乎于空。人若无礼,人亦空;理若无礼,理亦空;事若无礼,事亦空;是谓礼纪。礼部尚书,兵部自灭;空谷传音,自生自灭;缘聚缘散,自得自乐;善恶可空,因果不空。谓之要妙。佑者宜为下,佐者宜为上;以此。
如六:教育的误区?
答:教育的误区,就是分别与偏见。实在讲:用“分别与偏见”的心态来施教与受教,学生学到最后的成绩,就是“分别与偏见”;这样的误区,在科技教育领域已经形成国家级的公害,当前社会之所以失信与缺德,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失了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所导致人伦灾难。
如七:什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答: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完整有效的自我教育;比如:言必行,行必果,果必正,正必远,远必忧,忧必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