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强者
强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6,616
  • 关注人气:2,0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标准的锯齿形震荡上行走势    关注两个要么

(2011-04-25 10:09:04)
标签:

股票

股指期货

期货

外汇

证券/理财

理财

                                标准的锯齿形震荡上行走势    关注两个要么

 

                                    强者     2011.4.25      星期一     10:09

 

        市场正如我们所意料的那样,正在走锯齿形震荡上行走势。我们知道,锯齿形震荡上行走势与锯齿形震荡下跌走势最终会被两个要么打破。在锯齿形震荡上行走势后期,要么加速上涨,要么筑顶变盘阶段性调整。

         我们预测市场正在走锯齿形震荡上行走势,这是一个超级大胆的预测。对此,我们也捏着一把汗。市场还有另一种可能走势,就是锯齿形震荡上行走势后期的第二个要么,即筑顶变盘阶段性调整。那么,阶段性调整的指向目标为年线一带的2800点一线。也就是说,上半年行情已经结束。市场提前进入规律性中期调整。但是,我们认为,现在还不能做出这次判断。市场在四月下旬的规律性哆嗦(即非像样调整、非系统性调整)的可能性较大。

          在估值股的选股时,非双低双保险股不选、必须选双低双保险股。这是选估值股的首要原则。对于准高送转地雷股,挖坑是必然的,也是情绪化的。既是地雷,又是让座机会。关键要看它的成长性与动态估值。对于今天的下跌,我们认为,还是应该适度的区别化减仓,求稳为主。如非双低估值股就应该适度减仓避险。对于低位低估值双低股还可以持股观察。适度减仓是为了防止非像样调整演变为系统性调整。

          收盘了,今天的大跌,主要是技术派纪律性卖出所致。今天的下跌,仍在锯齿形震荡上行走势的允许范围内。所以,不必过分紧张。适度减仓避险是为了防止事态恶化。演变为系统性调整。

          今天的应对,我们必须在防止事态恶化成系统性下跌,与市场仍然会走锯齿形震荡上行走势两者之间做出权衡。所以,适度的区别化减仓就是正确的应对。我们可密切关注60日线支撑。如果市场在60日线支撑上方能够止跌企稳,那么,锯齿形震荡上行走势仍然有效。

           Strong对于趋势性下跌,我们第一想到的就是避险,第二想到的就是做空到底三赚,第三想到的才是抄底。

           迹象信号减仓避险归避险,但是,我们也要警惕机构的震仓洗盘阴谋。因为4月下旬的哆嗦走势是惯例。要说今年上半年行情就此结束,是否条件并不充分。那么,提前进入规律性中期调整的条件与理由也不充分。那么,我们就要一手防机构的震仓洗盘阴谋,一手防系统性调整。

          要趋势性、阶段性看问题,不要只看一两天的涨跌。大道无形,化有招于无形之中,才是真正的高手。 

 

 

                                               强者近期博客

                         市场仍处强势格局 将轮涨一遍进行到底(4.22)

                        市场正常震荡敌不动我不动(4.21)

                        非像样调整中也要警惕与避险技术趋势向下股的大跌风险(4.20)

                         探戈走势如料下探让座理论逢低买进(4.19)

                         应用让座理论逢低坚定吸筹(4.18)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4.15)

                   锯齿形震荡上行走势中的炒作机会(4.14)

                   炒股盘感形感很重要(4.13)

                   努力读懂市场走势的含义把握热点变化的路线图(4.12)

                   把握好大型热点转换节奏规律精选个股操作(4.11)

                   市场重回蓝筹搭台题材股唱戏的热点格局(4.8)

                         一仗一仗的打打好每一仗才是成熟的投资者(4.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