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网技术(附股)

标签:
股票股指期货期货外汇证券/理财财经 |
分类: 行业调研把握 |
传感网技术(附股)
2011-01-04
09:31
传感网技术
传感网技术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二十世纪计算机科学的一项伟大成果,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在目前,网络功能再强大,网络世界再丰富,也终究是虚拟的,它与人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隔离开来的。在网络中,很难感知现实世界,时代呼唤着新的网络技术。传感网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全新网络技术。从目前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果来看,不难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传感网络将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传感网,指的是将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是不是听上去有点似曾相识?没错,传感网又可以被叫做“物联网”。而传感网技术,正是物联网涉及的各项技术中最为关键的一项。
传感网技术,主要由传感器、通讯网络和信息处理系统三部分构成,具有实时数据采集、监督控制等功能。凭借这种技术,通过网络实时监控各种环境、设施及内部运行机理等成为可能。如何理解“实时”一词,是弄清传感网技术概念的关键。举个简单的例子:手机、电脑等设备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地图、天气等资料,前提是这些资料必须已经存在于你所访问的服务器上。而传感网不同,如果你身处火灾现场,传感技术会通过周围已经布好的传感器,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迅速为你制定出一条最佳逃生路线(这些可不是能事先能准备好的数据)。借助传感技术,消防员也不必挨个房间寻找被困的人,从而能更高效地灭火、施救。正因为这种特点,传感网技术被美国《技术评论》评为未来改变世界十大技术之首,并指出信息时代将从“网络就是计算机时代”进入到“网络就是传感器时代”。
在无线传感技术方面,我国的研究几乎与发达国家是同步启动的,并且侧重方向也有所不同。本世纪初以来,国内的许多高校也掀起了无线传感网络的研究热潮。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纷纷开展了有关无线传感网络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因此,同学们大可不必因担心传感网技术这个新专业课程太难或者太新而不敢填报。
其实,教育部开设传感网技术专业,除了响应国家政策以及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我国在传感网络这一块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模仿式应用为主体,应用效果体现不足;基础技术研究不足,标准制定进程缓慢……而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着未来几年内出现的传感网技术专业人才来解决。
在民用方面(这也是同学们未来主要的就业阵地),传感网涉及城市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环境监控等领域。国内从事传感网应用的大企业目前为数不多,小企业则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这里不一一细说,只列举几家,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在专业学习中有所侧重,从而在将来就业时能更有优势。
1. 北京鼎天软件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已经承担扬州电子政务和扬州应急指挥系统;2.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智能交通方面的工程,已经承担上海市内、外环智能交通工程;3. 嘉兴中科无线传感网科技有限公司,在数字航道、城市应急系统、机场监控等方面有较好的技术背景。另外,沈阳东软、北大青鸟、亿阳信通等企业也传感网应用方面有所涉足,当前主要在电子政务方面,同时也在向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拓展。
生产传感器上市公司-传感器上市公司有哪些?
中国物联网产值2千亿传感器市场达440亿 |
|
来源:物联网 2010-10-26 | |
导读:在物联网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传感网作为物联网当中的重要基础,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根据研究机构贝叶思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40亿元左右,而未来5年将是中国传感器市场稳步快速发展的5年,在持续30%以上的年度增长动力之下,2014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以上。 政府对物联网高度重视,产业链各方发展物联网热情高涨。眼下,国内物联网产业规划速度之快令人称奇,不仅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工程院进行相关规划,各地方政府争抢产业基地,各路企业也都在着手或准备投资物联网。 物联网带来巨大产业机会 物联网的产业链包括传感器和芯片、设备、网络运营及服务、软件与应用开发和系统集成。作为物联网“金字塔”的塔座,传感器将是整个链条需求总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传感器产业的发展速度将直接影响物联网的发展速度。行业人士认为,“物联网将给通信芯片、RFID/传感器产业、系统集成等带来巨大的产业机会。”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物联网将给(1)通信芯片、(2)RFID/传感器产业、(3)系统集成、(4)电信运营商等带来巨大的产业机会,从受益时间的角度来看,物联网的发展首先受益的是RFID和传感器厂商,接着是系统集成商,最后是物联网运营商。 行业分析师认为,物联网对传感器厂商和物联网系统解决方案商的受益比较明显。“从产业链来看,在物联网的应用中,两类厂商受益最为明显:一类是底层的传感器厂商,而另一类是物联网系统解决方案商,传感器厂商受益主要因为行业应用的推广对传感器的需求量巨大,如银江股份、同方股份、太极股份”。 国内物联网相关业务上市公司约30家,设计传感器的A股上市公司包括华工科技、大立科技、歌尔声学、广陆数测、汉威电子、航天机电等。这些企业均有望从传感器爆发式的增长中获益。 传感器企业加速发展抢夺市场 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初创阶段,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未来将成为我国新型战略产业,物联网的发展无疑给传感器带来了新的机遇,在物联网的发展下,传感器发展前景良好,国内各相关企业正加速发展以抢夺市场。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秘书长温学礼表示,在物联网发展的重大机遇面前,国内企业要充分发挥产、学、研联盟的自主创新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做强传感器产业。 同其他行业一样,标准也是传感器行业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南阳金冠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永祥认为,目前,在物联网发展的初期,应该由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对物联网所用传感器的标准进行研究,如果产业发展起来再制定标准,难度会非常大,而且会浪费大量的资源。他强调,制定出来的标准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能太超前,否则标准将形同虚设。 目前我国的物联网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国内与物联网有关的30余家上市公司也只是业务关联,且业务收入只占营业额的一小部分。 |
物联网产业链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分别为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 传感器类上市公司
传感器种类繁多,日信证券信息技术行业研究员张广荣认为,在物联网时代,MEMS传感器凭借着体积小、成本低以及可与其他智能芯片集成在一起的巨大优势,为传感器的主要类别,MEMS是微(微型)机电系统的缩写。 目前上市公司中,歌尔声学 此外,一些电子元器件公司也有涉足MEMS领域,但多为产业链技术门槛不高的部分。如长电科技 主要的公司有:歌尔声学(002041)、大华股份(002236)、航天机电(600151)等。传感器是给物品贴上身份标识的感知能力的一种技术,可以称得上是整个物联网系统的触角,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传感器的潜在需求量最大。
传感器:两大上市生产商含金量几何发布时间:2010-6-1 10:29:03 阅读次数:235据了解,物联网主要涉及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和纳米技术,而与其中传感器技术相关的上市公司包括华工科技、大立科技、歌尔声学和大华股份等。 在传感器、红外感应器领域,投资者关注的主要上市公司有大立科技、华东科技、长电科技等。 国内物联网相关业务上市公司约30家 [复制链接] 查看:131回复:1高工传感统计数字显示,在2009年传感器业务收入方面,华工科技为1.4亿元,大立科技为1.73亿元,歌尔声学为1.2亿元,广陆数测为1.1亿元,汉威电子为1.3亿元,航天机电仅有几千万元。而在2009年RFID(电子标签)业务收入方面,远望谷为2.4亿元,新大陆为4亿元,同方股份为2亿元,厦门信达为3亿元,上海贝岭为5亿元。
“国内物联网相关业务上市公司约30家,数量相对于其他行业,数量不算少,但每个体量不大。”中国传感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小飞指出,物联网未来的关键在于RFID、传感器、嵌入式软件及传输数据计算等领域,但国内企业都没有在某个领域处于垄断地位。在RFID技术方面,美国一家独大,其专利申请超过欧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等多个区域专利申请总量的总和,专利数量占总量的53%;而中国RFID企业总数在100家左右,但是普遍缺乏关键核心技术。 “而日本和欧洲则在传感器件技术上拥有绝对优势,国内中高端传感器市场基本依赖进口。”张小飞说。明代都也表示,国内能源企业、石化企业其实都是采用传感器的大户,但都是成批进口。因为,国内企业的传感器产品水平,根本无法满足这些大客户的要求。 “目前国内传感器产业的尴尬是:大企业不愿意做,小企业做不了。”明代都指出,由于每个领域都需要量身定做的传感器,虽然有市场需求,但市场规模并不大,导致传感器厂家的技术投入成本太高;相反,传感器产品技术是建立在新型敏感材料、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仿生技术、新型储能技术和极低能耗技术上,小企业却根本不具备这种技术能力。 “由于没有规模化应用,国内传感器产品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低和价格高的矛盾。”明代都说。 高工传感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2008年世界传感器市场容量约为456亿美元,预计2010年世界传感器市场规模可达660亿美元以上。而全球现在大概有40个国家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工作,研发、生产单位有5000余家,产品达20000多种。 “虽然国内已有1688家企事业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其中从事MEMS研制生产的已有50多家,但规模和应用领域都较小。”张小飞指出,在国际市场上,德国、日本、美国、俄罗斯等老牌工业国家的企业主导了传感器市场,许多厂家的生产都实现了规模化,有些企业的年生产能力达到几千万只甚至几亿只。相比之下,中国传感器的应用范围较窄,更多的应用仍然停留在工业测量与控制等基础应用领域。 陈亮表示,虽然物联网近两年在国内很热,但国内传感器市场并没有因此而快速增长,大部分物联网项目还处于示范工程阶段。“传感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技术之一,没有智能传感器就谈不上物联网。”明代都指出,目前国内传感器产业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快速地将研究所的成果转变成商品,“估计至少要5年-10年才能改变国内传感器产业落后的现状。” 可喜的是,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微电子研究所预测,今年中国传感器市场销量将达到905亿元。未来五年,国内传感器市场平均销售增长率将达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