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央行两年来首次上调再贷款利率 释放收紧信号

(2010-12-29 18:57:35)
标签:

股票

股指期货

期货

外汇

证券/理财

财经

分类: 金融投资

央行两年来首次上调再贷款利率 释放收紧信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9日 15:41  新浪财经[ 微博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在12月26日宣布上调基准利率的同时,央行也“低调”的上调了对金融机构贷款(再贷款)利率,其中一年期升0.52个百分点至3.85%;同时上调再贴现利率,由1.80%上调至2.25%。二者均为两年来首次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还决定,其对金融机构贷款的六个月期利率从3.24%升至3.75%;三个月期再贷款利率从3.06%升至3.55%;二十天期再贷款利率从2.79%升至3.25%。

  释放信贷收紧信号

  中国中央银行利率有五种,分别是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和央行票据的利率。上调利率是常见的收紧流动性手段。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认为,再贷款的对象是金融机构,是整个市场流动性的源头。央行两年来首次上调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就选择了这样一个通胀预期强烈的时点,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从源头上治理通胀。

  国泰君安金融业首席分析师伍永刚表示,此举是为了加大银行过量放贷的成本,进一步收紧信贷。他认为,此次上调可能会对市场利率有一些影响。

  广发证券(50.02,-1.16,-2.27%)银行业分析员沐华对新浪财经表示,前两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了增加流动性,央行以降息为主,此前央行上调了基准利率,因此整个利率体系都要进行相应的变动,上调再贷款利率和贴现率是加息的配合动作。

  对市场影响有限

  虽然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的上调向市场释放了信贷紧缩的信号,但专家普遍认为这一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有限。

  东方证券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冯玉明认为,此举可能只是着眼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因为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很少向央行贷款,一旦向央行贷款,就说明流动性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伍永刚也认为上调再贷款和再贴现率对商业银行影响不大,因为现在商业银行资金紧张时主要通过市场进行筹资。而央行此举可能是为了以防万一,即在万一有银行流动性非常紧张申请贷款时,重新开这个口子。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近来持续上扬。昨日隔夜Shibor较前一日上涨8.75个基点至4.60%,7天Shibor较前一日上涨46.38个基点,达到5.76%。

  伍永刚预计,市场资金紧张的情况可能到元旦后有所缓解,春节期间将进一步放松。

  央行上周六宣布年内第二次加息,12月26日起,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肖瑜洁琳 发自 北京 上海)

  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调整时间 法定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 对金融机构贷款 再贴现
一年 六个月 三个月 二十天
1996.05.01 8.82 8.82 10.98 10.17 10.08 9.00 **
1996.08.23 8.28 7.92 10.62 10.17 9.72 9.00 **
1997.10.23 7.56 7.02 9.36 9.09 8.82 8.55 **
1998.03.21 5.22 7.92 7.02 6.84 6.39 6.03
1998.07.01 3.51 5.67 5.58 5.49 5.22 4.32
1998.12.07 3.24 5.13 5.04 4.86 4.59 3.96
1999.06.10 2.07 3.78 3.69 3.51 3.24 2.16
2001.09.11 2.97
2002.02.21 1.89 3.24 3.15 2.97 2.70 2.97
2003.12.21 1.62
2004.03.25 3.87 3.78 3.60 3.33 3.24
2005.03.17 0.99
2008.01.01 4.68 4.59 4.41 4.14 4.32
2008.11.27 1.62 0.72 3.60 3.51 3.33 3.06 2.97
2008.12.23 3.33 3.24 3.06 2.79 1.80
2010.12.26     3.85 3.75 3.55 3.25 2.25

  注:1.1998年3月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个帐户合并为准备金帐户。

  2.**按同档次中央银行贷款利率下浮5-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