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协调护航“退出”政策

标签:
股票股指期货期货外汇证券/理财理财财经 |
全球协调护航“退出”政策
踩准点 观后效时间2010-02-04 01:55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都将利率水准降至历史低点并斥巨资救助银行系统,导致大量流动性释放。“后危机”时代,各货币当局也开始考虑回收流动性。但在全球流动性过剩风险初现和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然堪忧的双重不确定之间,要恰当把握“退出”的方式和时机并不容易。
刺激政策“退出”需谨慎
由于经济前景并不明朗,各国当前在“退出”问题上都是“呼声高,雨点小”,实施起来小心翼翼。
美国是“退出”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奥巴马政府近来不断释放“退出”信号,包括敦促银行偿还救援基金、限制高管薪酬、征收交易税、限制金融机构规模和业务等。但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美国都离大规模“退出”距离颇远。
在2010年首次议息会上,美联储仍决定将利率维持在零至0.25%的历史性低位,并表示该利率水平还将“延长一段时间”。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加息至少要到下半年。不过正如美联储副主席科恩曾表示的“美联储有多种政策工具可以用来回收流动性”,美国可能率先使用数量工具回收流动性。
有市场人士预计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在利率决策问题上将不会有新的变化。欧元区由于债务水平让人担忧,维持低利率的可能性增加。市场预期欧洲央行可能在第四季度前都将维持1%的基准利率不变。而英国央行或暂停定量宽松政策,其在10月份之前加息可能性也将降低。
亚洲方面,面临通缩风险的日本央行上周宣布,继续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保持在0.1%的水平不变。由于经济周期、经济结构不同,不同经济体对于加息的政策依据不尽相同。作为资源型经济国家的澳大利亚,复苏步伐明显快于其他国家,故而加息步伐走在前列。但当市场普遍预期澳大利亚央行将四度加息时,澳大利亚央行2日出乎意料将基准利率维持在3.75%不变。此举意味着澳大利亚央行对经济前景的看法保持谨慎,并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停止加息步伐。
尽管亚洲还有许多央行维持低利率,但却多是采取回收经济体系中过剩流动性,让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常化”的策略。印度正面临实实在在的通胀压力,因而印度央行上周宣布维持基准利率不变的同时,也上调现金准备金率75个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