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分析员 杨秀红)市场的资金之风,正在开始转向。
3000点之上,蓝筹行情能否延续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通过对比沪深两市前50大权重股的近期和上半年资金流向后发现,进入7月后,已有近250亿元机构资金从银行、有色金属和地产3大板块中流出,资金之风转而吹向了此前涨幅较小的钢铁、汽车板块,即将进入需求旺季的煤炭板块,也成为机构资金持续增持的对象。
在前50大权重股中,超级权重股“石化双雄”遭遇了迥然不同的待遇,中国石化受到机构资金近20亿元的追逐,成为7月以来机构增持金额最多的对象,中国石油却意外遭到机构遗弃。
250亿撤离银行有色地产
根据《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今年上半年,在前50大权重股中,机构资金增持了其中20只。净流入金额最多的前5大权重股均为清一色的银行股,包括民生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北京银行、工商银行等都受到逾10亿元的机构资金追捧。
此外,地产龙头万科A也得到机构资金近14亿元的青睐。受资金推动,万科A二季度大涨54.92%,远超同期沪指24.70%的涨幅。
与此对比,进入前50大权重股的有色金属股,却在上半年遭到抛售。其中,上半年机构资金减持金额最多的为紫金矿业,减持近80亿元。上半年机构对其持仓比例亦大幅减少31.03%,骤降到8.67%。
需指出的是,今年上半年,紫金矿业遭遇了大股东陈发树和柯希平接二连三的减持,二者累计套现金额分别达20亿元。
步入7月,机构的资金流向开始生变,银行、地产和有色等板块成为减持重点。机构数据显示,7月以来,机构分别在银行、有色金属和房地产上减持了102.59亿元、90.29亿元和52.75亿元,减持金额合计近250亿元。
银行股中,机构减仓最多的为招商银行,减持金额达到30亿元,这也是7月以来在沪深两市1600多只股票中,机构减持金额最多的股票。西南证券对此认为,这主要缘自于当前银行业的估值优势已经显著降低。
煤炭钢铁汽车成新“三驾马车”
值得关注的是,机构资金从估值偏高的银行、地产和有色金属中大规模撤离后,马不停蹄地流向了煤炭、钢铁和汽车板块。
指南针机构密码显示,7月以来,机构资金净流入最多的板块为煤炭及炼焦、钢铁冶炼和汽车板块,其净流入金额分别达到28.56亿元、27.12亿元和25.43亿元,合计约81亿元。
对于钢铁业而言,近期的铁矿石谈判一波三折,“力拓间谍门”风波又为该行业蒙上一层阴影。但这似乎无碍机构短期内对于钢铁板块的看好。
受南方洪涝灾害影响,柳钢股份的股价近期扶摇直上,已由6月19日启动之初的5元每股上涨到7月13日的9.01元,半个多月内涨幅达到80%。
就估值水平来看,当前的钢铁板块无疑是一处洼地。今年以来整体涨幅不大的钢铁板块,明显具有很强的补涨潜力。
此外,近期国家对于钢铁行业的扶植政策不断出台,继6月1日提高钢铁行业出口退税率后,7 月1
日起,国家取消钢丝产品5%的出口关税,将中小型型钢10%的关税降低至5%。
对于钢铁业下半年的投资机会,中金公司认为,下半年需求的超预期复苏将为钢铁股带来投资机会。尤其是具有产能增长潜力和资产注入题材的钢铁企业,将在行业上升趋势中受益。中金预计下半年钢价仍有5%左右的涨幅,同时钢厂盈利将迅速恢复。
数据显示,7月以来,机构在钢铁板块内增持金额最多的前3只股票为唐钢股份、武钢股份和宝钢股份,增持金额均接近10亿元。但同时,机构也减持了鞍钢股份、包刚股份和福星股份等,减持金额在1亿元以上。
对于7月机构重点增持的煤炭行业,瑞银证券认为,当前市场上动力煤供应日趋紧张,而工业用电需求复苏势头强于预期,供需失衡。因此,瑞银预测2010年动力煤价格将由80美元/吨上涨至90美元/吨。瑞银同时指出,煤炭板块中最偏爱中国神华和兖州煤业。
此外,今年以来汽车销量的持续攀升,也使得市场普遍认为汽车行业已经逐步进入景气周期。
估值的优势以及行业景气度的攀升,使得煤炭、钢铁和汽车有望成为未来市场上的新三驾马车。
在50大权重股中,除中国石化外,机构增持金额较多的股票还有钢铁行业内的武钢股份和宝钢股份、太钢不锈和邯郸钢铁,以及汽车行业内的上海汽车。此外,还有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
实际上,钢铁已经成为拉动市场的“新三驾马车”之一。
从资金流入看,7月6日至7月15日,钢铁板块净流入资金达到5.3亿,其中超大户流入资金高达11.3亿,行业板块排名仅次于化工化纤。武钢股份成为同期最受资金青睐的个股,净流入资金高达5.9亿,远高于排名第二的中国石化。中国石化的净流入资金为4.6亿。
以钢材为例,价格节节回升。
6月中旬,行业龙头宝钢首先宣布上调7月份钢材产品价格。随后,7月2日,宝钢宣布8月部分钢材产品调价150-300元/吨;7月7日,武钢将8月份钢材出厂价格普遍上调240元/吨到650元/吨;7月13日,不到半个月时间,宝钢再度将8月热轧钢材售价上调300元/吨~500元/吨,同时将冷轧钢材售价上调500元/吨。
钢铁拉动“三驾马车”
了解钢铁行业的拉动效应,首先要对纷繁复杂的钢铁产业链条进行梳理。
钢铁产业链最上游是探矿,铁矿场、采矿、运输(主要包括海运和铁路运)、中间环节是炼铁、炼钢,下游则是利用不同的工艺加工成不同的产品,如螺纹钢、线材、型材、薄板、中厚板等,接着是生产成各种日用商品,如汽车、铁制工具、电器壳等。
其中涉及的公司主要有探矿企业、采矿企业、矿车设计制造企业、矿区建设企业、矿石运输企业、炼铁铸钢企业。下游是各种炼钢加工企业,钢材贸易公司、钢材交易市场、钢材电子交易所等;还有用钢企业(汽车、电器、造船、建筑等),还有其他提供能源、信息、以及炼钢炉等企业。
此次钢铁基本面的回暖主要源于下游房地产、汽车和机械三大需求的复苏,那么,钢铁大热,这种产业链的传导将影响到哪些上游环节和中间环节?
实际上,炼铁工艺的生产成本构成主要为原材料(球团、铁矿石等)、辅助材料(石灰石、硅石、耐火材料等)、燃料及动力(焦炭、煤粉、煤气、氧气、水、电等)、制造费用、成本扣除(煤气回收、水渣回收、焦炭筛下物回收等)。
结合国内钢铁企业的平均情况,炼铁工艺中影响总成本的主要因素是原料(铁矿石、焦炭)成本,而包括辅料、燃料、人工费用在内的其他费用与副产品回收进行冲抵后仅占总成本的10%左右,而炼钢工艺中因为耗电量的增加、合金的加入以及维检费用的上升使得除主要原料外的其他费用占到炼钢总成本的18%左右。
从炼铁的主要成本结构可以看出,能直接受益钢铁热的企业主要为三部分,一是提供炼钢原材料,包括铁矿石和焦炭的企业,二是运输、电力等辅助企业,三是提供辅料、燃料或生产设备的企业。
原料企业或直接受益
铁矿石和焦炭是炼铁的两种主要原料,无疑,拥有这些资源的企业将直接受益于钢铁回暖。
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国内铁矿石资源难以撑起中国现有钢铁工业规模。铁矿资源呈现严重不足的状态。
中国企业的铁矿石除了国内供应以外,半数要靠进口,拥有铁矿石资源的中小钢铁类上市公司被看好,包括酒钢宏兴(600307.SH)、凌钢股份(600231.SH)、西宁特钢(600117.SH)、八一钢铁(600581.SH)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