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启示

(2018-05-16 08:26:28)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启示

吴玉叶

  我曾在《何谓智慧》一文中说过:“一个人拥有智慧,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后天的因素主要是指观察思考宇宙万物的顿悟。所谓宇宙万物,从大的方面讲,有天、地、日、月、风、雷、山、泽等等;从小的方面讲,有花、草、鱼、虫、牛、马、猪、羊等等。

  针对我的上述观点,有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本书是否也是万物中的一种?”

  我说:“是的。”

  朋友又问:“一本书中的几段人物对话算不算物呢?”

  我说:“不算。它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人与人之间的语言和思想交流。”

  朋友接着追问:“那它是否能使人顿悟呢?”

  我告诉他:“可以,也不可以。”

  朋友满脸不解:“此为何意?”

  我说:“因为《词典》中所指的‘顿悟’、‘智慧’和我所指的‘顿悟’、‘智慧’虽然同名,但其意是不相同的。要是按照《词典》上的解释,只要具有‘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就算有智慧了;若是‘忽然领悟’也就算是顿悟了。这与我所指的那种大彻大悟的‘顿悟’和‘智慧’是有天壤之别的。由此看来,如果按照《词典》上的要求就可以,按照我所指的就不可以。这就是我所谓的‘可以也不可以’。

  “除此之外,还有的问题也要搞清楚:许多书里都有人物对话,但对话者的身份及对话内容是不相同的;其思想和思辨水准也是不同的。有的对话,比如‘你吃过了吗?’‘我吃过了。’‘你准备上哪去?’‘我准备上班去。’就没有思辨性,不能给人以启示。但有的对话,比如:《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中的内容,就很有思想性、思辨性,也能给人以启示。”

  这“回”主要介绍诸葛亮想通过外交手段说服吴主孙权与刘备共同对抗曹操,但江东一群儒士则坚决反对,于是就发生了一场“舌战”。这是谋士与谋士的过招,更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看了之后,确实能让人受到启发,明白“成与败”、“学与用”等等道理。

  话说诸葛亮孤身一人舌战江东群儒,那“群儒”也非等闲之辈,个个饱读经书、自命不凡,岂能甘拜下风。

  第一个“出舌”的是江东第一谋士张昭。他先打诸葛的“七寸”,说:“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

  乍一听,张昭说的并非没有道理。是啊,你诸葛亮如此自负,自比管仲乐毅,为何刘备未得你之前,还能纵横寰宇、割据城池,得了你反而无容身之地了呢?

  针对张昭单刀直入、咄咄逼人的发问,诸葛亮又将如何回答呢?他先以气势压人,说:“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然后再摆事实讲道理,他说:“……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

  听诸葛亮这么一说,刘备虽然有败,不如当初,但事事又皆有原因,并非诸葛之过,更不是诸葛无能。就算是管仲乐毅在世也不过如此,何况胜负乃兵家常事?他讥讽张昭等人只会夸夸其谈,其他方面则百无一能。

  从他们的对话当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不能根据一时的成败来推断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因为其中还有很多外在的因素。这就好比打牌,你绝不能因为某个高手一时输牌就怀疑他的牌技,更不能由此否定他是高手。二、也不能根据一时的成败就终结式地判定某一方的成败,因为双方在接下来的继续较量中还会有变化和变数。这也就好比一场竞技比赛,虽然张三先赢李四几局,但并不能据此断定他最终取胜;反之,李四虽然先输了几局,但也不能据此断定他最终失败。三、更不能形而上学地看人看事,因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如果我们静止地、孤立地、片面地去看待人和事,就难免会做出类似于刻舟求剑的蠢事。

  张昭被诸葛亮说得无言以对、十分难堪。见此情景,虞翻、步骘接连“出舌”。步骘一步到位,逼问诸葛亮:“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

  针对步骘的逼问,诸葛亮很有意思,他不直接作答,却反问步骘:“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

  诸葛亮虽然没有直接作答,但话中已经承认就是来游说东吴的。步骘把他看作苏秦张仪式的人物,他也不否认,并且认为苏秦张仪没有什么不好,不仅如此,而且还是人中豪杰,有匡扶人国之谋,并借机把步骘数落了一番。

  步骘听完,默然无语。

  接着是薛综、陆绩“出舌”,只三言两语便败下阵来——弄得满面羞愧,不能对答。

  如此情景,江东儒士难堪之极。就在这时,严畯忽然说:“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多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

  乖乖,这个严畯厉害,他一方面让孔明“不必多言”,另一方面质问孔明“治何经典”。面对咄咄逼人的严畯,诸葛亮轻轻松松地就把他摆平了,说:“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严畯听罢,垂头丧气而不能对。程德枢忽然大声说道:“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笑耳!”

  这个程德枢也挺厉害,竟然当着诸葛亮的面说诸葛亮好说大话,未必有真才实学。这个批评也不轻啊。

  诸葛亮更厉害,他说:“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诸葛亮与步骘、严畯等人的对话最能刺激我的神经,让我多年不忘、刻骨铭心。为什么呢?因为它给了我这样的启示:

  一、在我以前看来,苏秦和张仪只不过是一个说客而已,自看了诸葛亮评价苏秦张仪之后,改变了我的看法。张仪苏秦是不是人中豪杰我暂且不论,但“皆有匡扶人国之谋”这是事实。对于这样了不得的人物,怎么能把他们仅仅当作说客看待呢!每想到此,我都感到汗颜。尤其是,我主管一个单位后越来越感到极为缺少这方面的人才,越来越感到极为需要这方面人才,因为这样的人才能使一个弱小的单位强大!

  二、诸葛亮对江东儒生的评价和讥讽都是为了当时的外交和战争需要,不能据此认为江东那些儒生都是只会“舞文弄墨”、“寻章摘句”的“腐儒”。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孙权要他们居于庙堂作甚?他又不是傻子。但“腐儒”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诸葛亮的这番话确实对我有启示作用。是啊,作为读书人,如果只会“舞文弄墨”、“寻章摘句”,却不能“兴邦立事”又有何用?读书,难道就是为了做个“腐儒”!哎,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凡看过《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人所受到的启示不一定都和我一样,但希望我所得到的启示对他人也能有所启示。

  写于2007年7月1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