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说我们的做人做官研究(之二)

(2013-07-20 17:31:35)

提意见建议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闲说我们的做人做官研究(之二)

吴玉叶

 

    作为做人做官专门研究者,我们必须具有这样的素质和条件:忠于党,热爱国家。这不是说大话、唱高调,而是肺腑之言。一个不热爱国家、不忠于党的公民,还算是什么公民呢?更不配做一个研究者!
    世上没有完美无缺之物——包括一个党、一个国家及其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基于此,我们可以向党和国家诚恳地、善意地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但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由此带来的麻烦。
    许多人都读过《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此文说的是,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连续攻下三座城池。赵国派人请求齐国支援;齐国答应出兵,但有个条件——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人质。赵太后心疼幼子,坚决不允;许多大臣为国家社稷计,纷纷建议太后答应此条件。赵太后气愤地说道:“谁再敢提这件事,我就吐他脸上!”就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叫触龙的大臣出面了,通过与赵太后私下一番轻松愉快的交谈,就把太后说服了……
    他用的到底是怎样的方式方法呢?这里不妨展开来谈谈——
    触龙希望见到赵太后;赵太后认为一定又是来“游说”的,就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地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她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很难,——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我自己虽然宽恕自己,但又总担心您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就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她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触龙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所以,我就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触龙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祈求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的。”触龙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继承爵位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被封侯的子孙,后继人还有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触龙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也不是,这是因为他们地位太高而没有功勋,俸禄太厚而没有功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所以,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您的女儿燕后。”
    赵太后说:“好吧,就任凭您指派他吧。”
    很快,长安君就被送到齐国;齐国见到人质,就出兵了……
    这个故事,可以对我们起到很好的启迪作用:面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为什么其他人去说去办就不见效果,甚至让人家发怒还要吐其脸上;而换了触龙就出现相反的情况——轻轻松松地把问题解决了呢?看来,关键还在于方式方法。所谓的方式方法,其实也是一种谋略和智慧。
    实际上,人无完人,是人都有缺点和毛病。但许许多多的人往往却是这样的:只拿手电筒照别人,从不反照自己;不讲究方式方法和场合,也不顾及别人的颜面,就直来直去地批评他人,却以为自己很高明很正直,——其实,这是缺少谋略和智慧的表现,这种直也是不值得提倡的。古人说“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君不见,那种不讲究方式方法和场合,淋漓尽致地批评他人,揭他人短的人,可曾如此这般地对待过自己?又何况,有些指责和批评又不一定正确,甚至是错误的或非常错误的呢!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和场合;不正确的,又不注意方式方法和场合,那就等于在损害和攻击他人了。这样的问题看似小事,实则不是小事——轻者可以产生误会,重者则会产生对立和矛盾。因此,希望同志们都应该很好地注意这个问题,以促进团结,保持和谐,有效地做好各种工作。

 

2011年5月19日上午

(此文系作者在中国做人做官研究网安徽部分顾问座谈会上的讲话下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